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教学反思,都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15从军征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1
周二,听了六年级的一节竞赛课《十五从军征》,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节课中教师对课文的朗读指导做得非常好,下面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
师:老兵历经艰辛,和亲人分离了65年,因为战争,他们音信隔绝,现在,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了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此时,老兵的心情怎样?
生:老兵急切想看到他的家人。
师:大家想想看,他会怎样问?
生:老兵迫切地问。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生语速加快)
师:你能边做动作边边回答老兵的问题吗?
生边做边读,读出了老兵的回家的急切心情。
师:听了乡里人的话,老兵非常——
生:非常难过。
师:为什么?
生:他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六十五年了,终于能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所以他很痛苦。
师:是呀,多少次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是什么使老兵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
生:是回家的信念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师:可如今,当他带着希望回来时,听到的却是——
生带着哭腔读: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学习“回家路上乡人”部分,理解老兵在回家的路上急切想知道家中情况是重点。此环节中,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老兵久不归家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来感受战争给服役的士兵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学生表演朗读乡里人回答老兵时的一个“遥指”动作,更给人与无尽的凄凉之感。但是,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是指向体验与表达的。体验也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体验的通道一旦被打开,它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如果执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采访式表演朗读,使学生通过表演去体验老兵对亲人、家的急切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及听到乡里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后的悲痛之情,他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2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3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二下的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豫剧《花木兰》在河南家喻户晓,孩子们有很多也知道这个故事,上课伊始,我让喜欢豫剧的魏樱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片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学习“急”时,引导学生记住“急在心里”,急是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三、发挥想象,促进理解。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比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四、补充背景,以读促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意思,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听了补充的介绍,孩子们对赫赫战功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壮举,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爱国爱家之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4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这时我更多的注重的是多读,通过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为故事比较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和敬佩。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子的事情,但处在特定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还设计了“赞一赞,唱一唱,讲一讲”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同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5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课>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和两个多音字。生字的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学生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接触任何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先将本课生字新词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探索,进行“检阅词语兵”这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预习中也对木兰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字词放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在“品读”中识英雄。这一点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关于阅读教学的体会。“女英雄”是文章切入点,文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位女英雄?这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权力阅读,想象,在“品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替父从军”这一部分紧扣重点词“焦急万分”、“理应”、“英勇善战”进行朗读,“赫赫战功”这一部分紧扣“披”、“跨”、“渡”、“过”四个传神的动词朗读,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更深的体会,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木兰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声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女英雄木兰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6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反思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15从军征教学反思篇7
这篇课文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15从军征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