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猫》教案推荐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跨学科内容设计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教案让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与问题,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猫》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猫》教案推荐8篇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

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

[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学会“惜、照、柔”三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默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自然中万物的和谐。

3、默写古诗。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和看围,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大自然中万物的和谐,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从中懂得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学会“惜、照、柔”三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受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方法

结合图,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题解题

1、出示小池投影片。这幅彩图多么漂亮!仔细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满池碧绿的荷叶,荷花还未开放,是初夏。)图上除了荷叶还有什么?(细细流动着的泉水,小蜻蜒。)

2、揭示课题,齐读两遍。解题。“小池”,就是小池塘。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描绘小池什么景色呢?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

2、指名朗读,进行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看文听读,注意听出节奏。

三、讲读课文,了解诗意

全诗共四行,分两层意思。

1、学习第一、二行。

①学生自读一、二行。仔细读,想词意,思考诗句的.意思。学生年龄较小,可做如下辅助。

借助书上插图,边看教师边提问:

泉水从什么地方,怎样流出?流到什么地方?

水面什么样?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根据诗意,以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把诗句变成具体美丽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②教师小结:小荷塘的水是从细细的泉水汇集的,它缓缓流人池中,绿荫映照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水,也变得碧绿了。

2、学习第三、四行。

(1)学生自读三四行。仔细读,思考诗句得意思。

(2)说说诗中描写得小荷是怎样得?

(3)初露尖角得小荷吸引了谁?它在那里做什么?(看图进行想象)

3、小组讨论,大家共同交流自己看到或想到得初夏小荷塘得美丽情景。

4、教师小结:这首诗诗人用细细的流淌的泉水、浓密的树阴、清澈平静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荷角的蜻蜓,描绘初夏小荷池的美。

5、请把四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讲一讲。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体会诗句的意思

二、背诵课文(做到人人会背)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识记字形。

本课中的生字“惜、照、柔”,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引导学生自己说识记方法。

“柔”指导学生把音读准确。

2、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

“惜”,左边竖心旁的笔顺是先两点,后中间的竖,右边的“昔”写大点。

“照”,下面是四点,要写匀称,把“昭”字托住,不要写成一横。

“柔”,上面是“矛”,不要少写撇。

四、默写全诗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给学生发放导学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老师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

1、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 )的孩子游玩。

3、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1号领读“彤、陪”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2号领读:“彤、霞、陪、趁”, 其他组员跟读,读错的组长教读三遍

3号4号交替领读词语“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4、交流识字方法。

三、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彤、趁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背诵课文。

4、质疑探究

5、自悟自得

四、完成练习

完成导学单中的一至三题。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一)有感情背诵课文。

(二)交流以下问题

1、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太阳还能做那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这第二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除了太阳是大家的,还有什么是大家的?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二、班级展示

1、 太阳都做了哪些好事?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在一块来写?

3、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

4、“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什么?

5、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完成导学单中的 四至六题。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5

目标预设:

1、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书的知识。

2、 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 了解获得书的途径。

4、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激发读书的兴趣。

相关资料:

1、 教师准备:书的资料

2、 学生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在爸妈的副食下买一本适合自己看的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购书的途径。

2、 认识书的封面、封底、目录和序文。

3、 认字2个,写字1个。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流程:

一、组织交流扩展读书途径

1、 上周末,老师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外出,购买一本适合自己看的书,你们买到了吗?学生展示已买到的书。

2、 你们买了什么书?在哪儿买的?学生交流书名及购书的途径。

3、 观察图画,你发现哪些地方图书很多?生活中你在哪些寺方能见到图书?

4、 老师出示词卡:新华书店、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站、报刊亭,认读词卡。

(孩子进行买书实践,为学习书的封面,学会查找目录打下基础。)

二、认识图书

1、 老师出示图书:从封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名称等)书的封底有什么?(发行单位、书号、定价、条形码等)一本书除了封面、封底、正文外,还有什么?(扉页、序言、目录等)

2、 展示台投示,认识目录

你们知道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吗?你是从哪儿发现的?咱们学会看目录,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看目录,感受目录的作用。

3、 课件演示认识序文:我们拿到一本书要想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介绍序文,认识序文及其作用。

(指导学生了解目录、序文的作用,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自主识字、写字

1、 我们全面认识了图书,这几个词语你能读读吗?

2、 抽读生字。’

3、 学生扩词:封()()录()()

4、 怎么写“录”字才美观呢?

5、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书写,学生评价。

(巩固认识生字,进一步认识图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选择好书做朋友。

2、 学会给图书分类。

3、 认字6个,写字3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你最喜欢什么书?为什么?

二、图书会

1、 丁丁冬冬也有许多爱看的书,瞧,他们请来了图书朋友,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伊索寓言、丑小鸭、宝葫芦的秘密、木偶奇遇记、小王子等)

2、 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书。

3、 这么多朋友,为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手拉手站在一排?

4、 你听说过四大名著吗?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资料吗?

(识字与介绍课外书巧妙结合,让学生重点了解四大名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大多没看过四大名著,可引导其认识名著的作者,鼓励今后读书。)

三、和好书交朋友

1、 出示句子: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2、 爱书的孩子,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

3、 教师出示两本书:《蜡笔小新》与《新语文读本》你喜欢哪本书?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蜡笔小新》是漫画书,知识容量小,书里有一些不文明的语句,读后收获很少。《新语文读本》有许多优美的文章,知识丰富,读后受到做人做事的教育。)

4、 好书让我们学到知识,好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与好书做朋友,我们的心灵会更加纯净。你也有好书介绍给大家吗?

(引导学生挑选好书,帮助其分清良莠,通过相互讨论,不但使学生知道了许多好书的书名,增长了见识,还在口语交际中锻炼了说话能力。)

四、为好书安家

1、 图书也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在哪儿?你在书店查找图书方便吗?为什么?

2、 我们在家里整理图书,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教师相机出示词卡: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童话书等。

3、 学生朗读后,做游戏:给好书找家

将自己手中的书按“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分类,将它们分别送回自己的家,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4、 好书是我们永远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学生介绍护书方法)

(给图书找家,既有利于学生寻找图书,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爱书护书习惯。)

五、自主识字写字

1、 出示词卡:杂志、工具书、教科书、连环画、西游记、小王子

2、 认识这些生字吗?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给它们组组词吧。

3、 谁能把下列生字写得美观?义、丑、王

4、 学生练一练,自评、互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习字词:

开火车认读词语

二、参观图书室

1、 给自己的图书安家之后,让我们去看看学校的图书之家吧。

2、 参观图书室,图书室分哪两部分?(阅览室和藏书室)

3、 参观藏书室,了解这里的图书是怎么分类的?

4、 我们怎样在图书室借阅图书?请图书管理员做介绍。

(借阅图书的过程较为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同时练习借

阅。)

三、学写读书笔记

1、 读书后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巩固知识,积累优美词句)

2、 怎么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写体会、剪贴文章;提问解答等)

3、 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读书笔记贵在坚持,它既是对生字的巩固,又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四、拓展性学习:

你还喜欢看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所得写出来让大家欣赏。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已有情节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充分感受神话故事和美妙。

2、理解故事,细细品味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孙悟空.二郎神的面具各一个。

2、20xx年第3期《东方娃娃》人手一册。

可前将幼儿的座位分两边摆好。

活动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是花果山水莲洞齐天大圣孙悟空。你们知道我有那些本领吗?(引导幼儿说出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的`本领,并请幼儿大胆发挥想象,说说他能变出些什么来。

2、教师简单介绍二郎神,接着问:这两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谁的本领更大?请听故事。

二、教师边翻书,边分段讲述故事,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情节的发展。

1、从开始讲至“孙悟空想逃变成了麻雀想逃,二郎神摇身一变,变成老鹰追过去”。提问:

(1)孙悟空变成了什么想逃?二郎神又变成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变成老鹰呢?

(2)孙悟空接着会变成什么来应对?(引导有想象下面的情节)

2、讲述中间部分至“终于将孙悟空抓住”,引导幼儿想象结尾。

3、讲述故事结尾部分。

三、在电视上观看这个故事的动画片。

四、游戏《我有七十二变》:幼儿学当孙悟空和二郎神。

1、教师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坐好。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是孙悟空和二郎神二人能变成什么看谁变的东西更凶。

2、拓展思维,创编新的情节。

五、结尾部分。

1、教师让幼儿把这个故事回家之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听。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7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体验生活的小游戏好吗?老师这里有些枣谁想尝一尝?(我)老师有个好办法,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一个,大家都尝一尝。现在拿起我们手中的大枣我们一起吃,先(咬一口),然后在嘴里(嚼一嚼),接着把枣核(吐出来),最后把果肉(咽下去)。教师随机出示动词。味道如何?(甜、酸)

(1)谁来读一读

生:咬 嚼 咽 吐

(2)再细瞧瞧,这些字和什么有关系?

生:这些字和嘴有关系。

师:我们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做动词。

(3)如果我们手中的这个枣不咬也不嚼,你还有什么方法把它吃下去?

生:吞下去。出示吞

师:吞下去会有什么滋味?

生:什么滋味都没有。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一口气把天都给吞啦。

师:一个大大的枣不咬也不嚼,吃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囫囵吞枣》。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二、讲授新课

1、(1)自由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的、自由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把你不认识的词语画下来。

师: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老师筛选了一些字词,我们和他们见见面吧!

(出示)梨、 枣儿 、枣核

牙齿、、脾胃、肚子

囫囵吞枣、若有所悟、两全其美、前仰后合

过渡: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中的内容,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有关这些词语的句子,并画下来。

(2)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这些词语的句子。

(3)指名朗读。

过渡:老师从你们读得句子中选出了一部分主人说的话和年轻人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

2、(1)男生朗读主人说的话。

(2)女生朗读年轻人说的话。

我们先来看看主人说的话。出示

(3)同桌互相读一读,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主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同桌商量讨论后指名说。

(5)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理解出主人的意思?

生:适量。

教师小结:主人的意思是适量吃,而不是不吃,劝告朋友吃梨和枣对身体的利与弊。

过渡:年轻人听完主人的话,愣住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

(6)议一议:年轻人想的办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师:指名说。

生: 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儿只咽不嚼.

(7)教师范读: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句子转换

(8)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9)造句 :我既想游泳,又想看书,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教师小结:吃梨只嚼不咽,就会造成很大浪费,也没有礼貌;吃枣儿只咽不嚼,囫囵吞枣,既尝不出滋味,肚子也受不了,对脾胃也不会有好处,还可能卡住,后果很严重。

3、如果你在场,你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我们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勤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能不加分析马马虎虎地接受。

教师小结:年轻人的办法不仅谈不上两全其美,而且是荒谬、可笑的',不可取。我们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勤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能不加分析马马虎虎地接受。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就有过类似“囫囵吞枣”的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谈一谈。出示

四、复述“囫囵吞枣”成语故事。(填空)

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热情好客的主人请他吃( )和( ),并告诉年轻人适量吃些梨对( ),吃枣儿对( )。于是年轻人决定吃梨时( ),吃枣时( )。他自以为这个办法( ),可在场的人却笑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囫囵吞枣》这则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定的道理。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像我们知道的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等。我们邯郸被称为“成语之乡”,在成语中就有一千多条出自邯郸,你们知道有些成语出自邯郸?老师为我们推荐几则成语故事,课下我们看书读一读和同学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六、作业:读成语故事

七、板书设计:

梨 只嚼不咽

16囫囵吞枣

枣 只咽不嚼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泛滥”“心安理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讽刺愚蠢的鳄鱼的。

(3)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促思,体会鹿的聪明。通过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表演、表达等综合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鹿的赞叹和敬佩。

(2)教育学生不能贪婪,遇事要认真思考。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张,要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贪婪者总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

2.知道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1.鹿和鳄鱼图片。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学。

1.教师出示鹿和鳄鱼的图,板书“鹿和鳄鱼”,启发谈话: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动物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鹿被鳄鱼吃了)

2.教师:那如果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呢?(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同学们,鹿和多么温顺、而鳄鱼却多么的凶残。一条鳄鱼,鹿就必死无疑,更别说是一千条了。可是,今天的这只鹿非但没有死,反而把这一千条鳄鱼愚弄了。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就去了解这个故事。

(从题目入手,抓住鹿和鳄鱼这两种动物的品行以及数量上的明显悬殊,让学生想象后果,教师再通过结果的反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兴趣)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

(1)互相检查预习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2.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字音:“曾”“伺”是平舌音,“曾”还是多音字,在文中读“zēng”。”“蠢”是卷舌音。

字形:“鹿”是半包围结构,的,里面注意不能多一横;“毒”要注意“母”的笔画顺序;“延”字不能写成廷”字,注意区别“虚”和“虑”。

(2)教师再出示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想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说一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意思、概括能力等)

三、教师提纲辅导,学生复述课文。

1.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这个故事可有意思了,你们想把它讲给爸爸妈妈或是其他人听吗?(想)那,我们现在就来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

2.教师出示提纲,要求学生照着提纲自己说一说。

提纲:

(1)鹿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一条老鳄鱼想吃掉鹿。

(2)鹿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老鳄鱼不相信。

(3)鹿要说老鳄鱼找不到一千条鳄鱼,老鳄鱼为了争口气,召来了一千条鳄鱼。

(4)鹿要求一字排开,数一数是不是一千条鳄鱼。鳄鱼按要求办,排到了河对岸。

(5)鹿踩到鳄鱼背上,数着数着逃到了岸边。老鳄鱼想伺机报复。

(6)老鳄鱼伪装木头被鹿揭穿,众人嘲笑老鳄鱼。

3.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4.教师指导学生适当地配上表情或动作复述课文。

5.再指名复述课文。

(进行复述练习,让学生在说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这是一只鹿。

这是一条条鳄鱼。

2.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只鹿居然能从一条老鳄鱼、一千条老鳄鱼的口中逃走,多聪明啊!鹿是怎样让自己逃离虎口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读一读,写一写。

高高兴兴怒气冲冲不动声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句子。

1.一条老鳄鱼游近小岛对鹿说:“我要吃掉你!”

2.“看来,这条小河根本招不来一千条鳄鱼,对吧?鹿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

3.“你数吧!”鳄鱼大叫起来,“快点,我们都饿坏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鹿的聪明。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启迪教育学生。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鳄鱼、鹿等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生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2.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一天,一只鹿被困在孤岛上,遇到了一条老鳄鱼。老鳄鱼要吃这只鹿,鹿想办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然后从它们的背上逃到了岸边。鳄鱼为了报复这只鹿,假装木头浮在水面上,结果被鹿识破了,还被鹿嘲笑)

3.教师导入新课:鹿是想出了什么办法死里逃生的呢?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

二、继续学文,体会鹿的机智。

1.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

2.指名反馈:鹿想出了什么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的?(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句子说:鹿让一千条鳄鱼搭成桥,然后从鳄鱼背上走到了对岸。)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鹿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策的'?

4.指名反馈,学生互相补充。

(1)骗老鳄鱼说自己有毒,如果是一千条鳄鱼吃就不会中毒。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2)老鳄鱼不相信鹿,它就用激将法让老鳄鱼召来一千条鳄鱼。

(3)要求鳄鱼们一字排开,它要亲自数一数。

5.教师小结:多么聪明的鹿牙。遇到危险,它冷静思考,临危不惧,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死里逃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6.教师导读:课文还讲了一件事情,也体现了鹿的聪明过人?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7.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反馈。(当老鳄鱼伪装木头要报复它的时候,它说:“如果真是根木头,他就会朝我漂过来;如果是条与愚蠢的鳄鱼,就会留在原处。”结果鳄鱼居然向它游去)

8.教师总结:这条老鳄鱼实在是太愚蠢了,它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9.教师出示文中的有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贪婪者总是愚蠢大。“

(1)引导学生理解“贪婪”的意思。(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2)文中的老鳄鱼极力希望得到什么?(指名反馈:吃掉鹿)

(3)教师:是呀,正是因为它一心想吃掉鹿,所以对问题不加思考,不思考的人自然会变得愚蠢。

(以学生的字读感悟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答问题,在探究鹿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实行自己的计策问题中,逐步深入理解内容,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三、总结全文,角色表演

1.教师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读了全文,你对鹿或鳄鱼说什么呢?(一是对鹿的称赞,二是对鳄鱼的规劝:不能太贪婪,要勤于思考)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3.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一起导演这个故事。

4.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5.再指派小组上来表演,其他的评议,和前面一次的表演做对比,强调导演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贪婪者总是愚蠢大。我们要像鹿那样,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只要勤动脑筋思考,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成为一个聪明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ǎngfànèdúyánchángqiānxū

二、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边……一边……:

如果……就……:

板书设计

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聪明愚蠢

(死里逃生)(被嘲笑)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句:恶狠狠

第二句:蔑视的语气、满不在乎的语气

第三句:不耐烦

小学语文《猫》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教案5篇

小学语文《画》教案模板7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6篇

小学1年级语文教案7篇

小学语文《画》教案精选7篇

小学语文《画》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最新7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模板5篇

小学语文识字3教案6篇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模板7篇

小学语文《猫》教案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