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不是看篇幅的长短,而是看是否有明确的中心和深刻的立意,同学们在学习期间一定都接触到作文,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全部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全部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全部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全部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全部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全部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全部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全部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全部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全部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全部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全部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全部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全部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全部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全部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全部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全部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全部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全部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全部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非常多,不信你看——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全部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全部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全部敲锣打鼓。小朋友们全部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全部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名师点评:小作者在这篇作文中,介绍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从小作者的介绍来看,小作者是进行了认真观察的,让咱们感觉到了小作者家乡过春节时的快乐和热闹。可是小作者的家乡在哪里呢?是不是应该先交代一下?要不然,咱们怎么能到你的家乡做客呢?如果小作者在文中,能够把家乡过春节时,让自己感觉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风俗,详细地描述一下,作文的内容就会生动起来,感染力也会增加。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妈祖故里——福建莆田,古称“兴华府城”。
“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圆饭,初一吃妈祖面,家乡人称它为‘做岁’;正月初四晚上又是满桌丰盛团圆饭,初五也是一碗妈祖面,俗称为‘做大岁’。”爷爷一边吃着妈祖面,一边绕有兴趣介绍“做大岁”的由来。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倭寇入侵兴华府城,血腥屠杀,城中官民四处逃亡,倭寇占据兴华府城,直到临近春节,以戚继光将军为首的援兵赶到,和城中幸存的官民一起奋力杀敌,驱赶倭寇,终倭寇不敌,才弃城而去。直到初二,兴华府城幸存民众才陆陆续续回到自己家中,收拾断壁残垣,安葬家中亡故的亲人。也因此,正月初二在莆田民间称为“探亡日”,是民众回到家中后互相探望亡故亲人的日子。为了避讳,在莆田便有了初二这一天不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的习俗。民众安顿好之后便约定在正月初四这天补过了年——“做大岁”,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不仅初四晚团圆饭是丰盛的,初五也不例外,与初一一样。奶奶都会起个大早,为家人准备一碗妈祖面。“在妈祖面上,以八卦的图腾方式,相隔分别放置着五花肉、蛋块、豆腐条,顶方以紫菜、黄花菜及花生仁点缀其中”奶奶一边准备一边介绍,不一会儿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妈祖面便呈现在我的面前。“面”与“命”为谐音,一碗妈祖面必须不留一丝面,便意味着平平安安又长了一岁。所以,我一直认为妈祖面是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面里有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祝福。
“莆田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了‘做大岁’。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远比除夕夜‘做岁’更加隆重,这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因为‘做大岁’,在热热闹闹的团圆背后,是莆田400多年前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巨大苦难。现今传承‘做大岁’,也是让后人记住那段苦难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传承抗倭中爱国自强、保卫家乡的莆田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是莆田人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爸爸一边慷慨说着,一边指着电视画面说:“宝宝,你看福建省第一批赴鄂抗疫医疗队,有我们莆田儿女身影——赵培培、陈黄冰,她们是昨天抵达武汉,放弃了与家人‘做大岁’团圆,与新冠肺炎病毒冲刺抢时间,是莆田人的骄傲,她们身上也正是传承着莆田人永不言败的精神。”
“爸爸,我长大了,也做一个像培培姐姐们那样的人。”从现在开始,我要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做一个永不言败的莆田人。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是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是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是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够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我是一名松潘的小学生,我是位藏族人,在我的家乡有很多习俗,比如说冬天我们会去畅坝,夏天我们还会去拾蘑菇,和名贵药材:冬虫夏草、贝母。以前听爸爸说他们还要去打山鸡。在这么多的习俗中我最喜欢去畅坝。
基本上我们藏族畅坝的时间是过春节的前几天,表示我们藏族人对春节要来临时的喜庆。
我们畅坝的地点选在了清澈的小溪边,右边有转经桶,许多人都喜欢去那里转经,所以就选了那块地。这天男女老少们都穿起了漂亮的藏服,颜色喜庆,女的们戴上了腰带和其他配饰,显得格外漂亮,小伙子们也很俊朗,高大魁梧、帅气。小孩子们也穿上了藏服非常可爱,老人们穿上后好像都精神了很多,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畅坝开始了,家家都忙了起来,各自从家里拿来帐篷,饮料零食和桌子,柴火,先要把帐篷搭好,然后烧火,把家里的桌子、零食、饮料摆放好。因为藏族畅坝时一天去这家坐客,明天又去另一家坐客,所以第一天是我们家,我也跟着帮忙给客人们倒酥油茶,或是青稞酒,我们还要煮家乡的特色“牛肉”要整块整块地煮,切得很大要煮到差不多七分熟时才可以吃,等煮好后拿几把小刀就上桌了,还会调盘辣椒面好蘸着吃。切一小口,蘸点辣椒面,就吃了,肉又香又嫩,还会做和尚包子,血肠等。过了正午,晚上到了,欢快的锅庄开始了!人们又唱又跳,随着欢快的唱声,随着优美的舞蹈,男子们拿起两对袖子,和脚相互配和,女人们则把两双手作成兰花指状,动作一致。有些旅游人看见后会下来和我们一起唱跳,我们还会请他们喝酥油茶青稞酒,还会请他们穿上藏服,一起唱祝福的歌祝福他们!
我们藏族人,非常热爱生活,也很热情欢迎每个人都参加这次畅坝,和我们一起沉醉在欢歌笑语中。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春节是我们每家每户的重要节日,风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我听这声音就知道春节来啦!
在春节里,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啦!晚上我在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所谓年夜饭,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爱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馋猫一样,闻着味儿走了进去,走近一看,哇,妈妈真在做听名字就很美味的“红烧猪腿!”
首先妈妈先用烫水把它煮一遍,放进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现在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啦!然后放进油锅里炸一炸,这一下白嫩嫩的猪蹄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味道变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过了一会儿,猪腿变了一个好看美味的颜色:棕色让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还想吃口水一直流个不停!
盼呀盼呀……都已经等好久了,怎么还不吃年夜饭呢?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对我这个吃货来说两眼都放光了!原来妈妈已经开始上菜了,那猪腿儿出锅后变得太诱人啦!
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每个人都互相对家人说着祝福溶,年味十足!
当然在春节里不止有年夜饭,这个风俗还有很多,比如:猜灯谜,贴对联等等有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个风俗呢?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云阳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