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价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整体呈现,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了解到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增加他们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欣赏度,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甲午海战》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1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一部充满感伤的电影——《甲午海战》,这部电影观看后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由于日本的野心为了扩大海军,到处抢别人的地盘,还到处杀人放火;十分可恶!这使我又想到了日本的侵华战争。我觉得日本人太残忍了。而且再加上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日本和中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海战。只见一群爱国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污吏,慈禧的奢侈,使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日本在战争中日益强大。看到这里,我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不能上阵杀敌保卫我们的国土。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令的是那位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邓世昌舰长义无反顾地驾驶者“致远号”,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前进奋不顾身地冲向了日本战舰“吉野号”。他抱着一颗誓死之心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我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在心中也默默记住了邓世昌,这位民族的英雄。
电影看完后我想到了一句毛爷爷的话:落后就要挨打。回首我们国家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世界先进的武器也层出不穷,从核导弹、核潜艇、到歼20战斗机、母舰的下水,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强国。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要做国家的有用之人长大后用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报效祖国!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2
今天,我和妈妈去看了一部电影,是冯小宁拍摄的《1894甲午大海战》,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少年邓世昌和一群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们赴英国的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后和学员们驾驶着各自的祖国购买的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舰驶回祖国,组建了北洋舰队,保卫着祖国的领海,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因为李鸿章的讨好,本应该用来购置军舰的六千万两白银竟被用来修颐和园!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我们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其实到了后来,日本国力衰败,国库空虚,只要再坚持一个月,他们就会由于后勤补给困难,肯定溃败。我们竟连一点打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无能的清政府于是派了李鸿章去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台湾半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五千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四千万两,全国人民不吃不喝,不用一分钱也要好多年才能还清,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气愤,既恨当时的清政府多么腐败、无能、一心只想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可怜那么多的年轻学子,一心精忠报国,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同时,我也想到自古以来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在世界上有尊严,不受欺侮,就要自强、自新,我们国家现在的面貌已今非夕比,与一百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这就靠我们这一代人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让世界各国都对我们中华民族刮目相看。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3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4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不仅仅是同日本的一次肉搏,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势力对 抗 封建帝国这些老残衰败的一次较量。正如片中邓世昌应证的那样:我们必须惨败一次,才能换来中华的猛醒。但事实岂止是一次失贩?整个清朝未期我们大大小小遭遇了无数次的惨重失败,且把整个中国推向了亡国奴役的深重灾难。
我们又怎样能避免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呢?清朝未期,我们不仅经历了甲午海战,我们已经遭遇了多国列强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注定地我们会被资本帝国主义撕烂、吞噬与瓜分,因为我们的清王朝统治者巳经从头到脚地腐败溃烂掉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见被别人一刀刀残剥至死,让它的死亡警醒千万个正义血性的国人。《甲午海战》中我们看到中堂大人李鸿章曾预感国家的安危,派青少年留学德法,学军事,并重金购回铁甲舰,但结果如何呢?一场大海战把老本输得精光,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有失败的结果,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虽然海战的我方有邓世昌、刘步蟾等爱国将领,但他们却只有眼睁睁地看到清政府从上到下的落,看到一次又一次官方的腐败,所以他们是这场大悲剧的悲剧人物,但同时也是唤醒中华民族的英雄。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邓世昌前赴后继的抗争,才有了后代们吸取血的教训,赴汤蹈火,挽救民族危亡的壮举。而今天看来,在深重灾难的临界点,我们中华大地会拥现各类民族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幸之中的万幸,也是后代们必须警醒和总结的精髓,也是当今执政党应下功夫防微杜渐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海的海面上,现在虽然风平浪静,但中国的海面上从来没有平静,黄岩岛、钓鱼岛的领土纷争,这些从甲午海战以来遗留下的令人纠结的问题也还 没有解决。我们只有警钟长呜,努力发展,壮大实力,才会在下一次海战中,占胜敌人。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5
?甲午大海战》该片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该片充分表达了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和清政府的腐败,一个寿宴、一个颐和园,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是中国从此走上了半殖民的道路。
1877年,一批大清朝的精英少年学子,怀揣强国的梦想,登上远渡英国的轮船,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他们对祖国的任人宰割深恶痛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富国强兵!
电影前部分重点表现了少年精英的报国之志以及中日的海上军力对比,并在多处暗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惨败做了铺垫。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与清朝相抗衡的,仅“吉野号”相对于北洋水师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邓世昌一行来到日本展示清朝的武力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攻击,这也为后来中日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电影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渲染了爱国志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魄!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
虽说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弱,甚至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清政府的腐败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它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政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诩为“天朝上国”,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试问,这样的政府焉有不失败之理?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后来北洋水师用沙子填充的炮弹去打日本侵略者。腐败误国!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身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国!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一个教训。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目前,我国的军事科研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歼—10、歼—15等我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战机的核心技术,虽然歼—10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0很相似,但是它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我国手里。相比印度,这个一直视中国为最大假想敌的国家,它在战机研究方面就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新型战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虽然这部电影给人很沉重的感觉,但是,在电影的高潮阶段,我被邓世昌等爱国军人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面对死亡!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6
今天下午,我们在大会堂观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由于日本的野心再加上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日本和中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海战。影片中,一群热血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付出了生命,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贪官的污吏,慈禧的奢侈,使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日本却省吃俭用,用省下了的钱去买战舰,日本日益强大。看到这里,我恨得咬牙切齿。
其中,令我映像最深的是当两国舰队在海上交战时,敌强我弱。邓世昌却义无反顾地驾驶者“致远号”,在海水如柱的大海中行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前进,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奋不顾身地冲向“吉野号”。他抱着一颗“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誓死之心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我被眼前的一幕幕所震撼,心中深深地映入这个名字:邓世昌!他,是民族的英雄!
电影虽然放完了,可一幅幅画面却时时回荡在我脑海中。我想起了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长大后用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报效祖国!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是人民温暖的港湾,一个国家是人民的灵魂,是人民不用任何理由为之捍卫的名词。当国家遇难时,中华儿女会用自己的鲜血之躯筑成一道长城,它是无坚不摧,不可磨灭的。
从古至今,日本算是中国的“常客”。他们的厚礼往往包裹着一颗定时炸弹,随之爆炸,让古老的中国陷入泥潭中。我们往往无法逃出这致命的魔掌,也只能坐以待毙。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一场凤血之战拉开了帷幕,如火如荼地展现。
日本军队可谓老奸巨猾!在开战之前,日本军队早有充分的准备,只等我们这块大肥肉上钩,他们便可以饱餐一顿。日本从1868年开始实行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有的装扮成旅行家,有的装扮成商人,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订军队运送方案。日本军队将中国的铁路、土丘、水井……在军用地图上都标示得清清楚楚。看来,日本军队不仅狡猾,而且战略能力,军事能力也都极强。样样都能驾驭在中国军队的头上,让中国军队呼吸急促,脑浆也怕搅成了一团了。
终于,这一天来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冲锋向前,但敌人炮火药十足,简直无处可击,日本军队的“吉野号”就像一头饿狼,想要吞没致远舰。不久,致远舰多处受伤,舰身严重倾斜。“吉野号”又突发鱼雷。最后,邓世昌坠身入海,士兵给他扔下救生圈,他断然表示:“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士兵共存亡。”不一小会,致远舰沉入滚滚波涛中,全军覆没。
甲午大海战就这样以悲惨结束,邓世昌与全舰士兵慷慨的死去。这一幕幕让人胆战心惊,悲愤至极。而在中华人民默默为这些死去的士兵哀悼时。日本军队幸灾乐祸,捧腹大笑。这些大无畏的士兵赤胆忠心,以死报国。中国再一次变成亡国奴,再一次成为日本口中的大肥肉,美味爽口!
日本无情地肆杀,让全国人民恨之入骨。此时的中国就像一只鹰在空中失去了翅膀,不断下滑。即使人民同仇敌忾,日本那坚不可摧的铁索紧紧地锁着他们,毫无反击之力。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遗忘;士兵可以死亡,但不可苟且偷生。历史翻过了一座座高山大海,但屈辱永远都翻不过眼前的鸿沟。那些英勇善战的士兵满腔热血,无论前方是敌人的刺刀,炮火,还是万丈深渊,只要是为了祖国,为了家园。他们毫不畏惧,愿用自己的鲜血之躯为家人,同胞筑起一道城墙,可让在战争中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能有一丝希望的曙光,坚强的活下去。为祖国的明天奋斗,为保卫美好的家园开辟一道荆棘之路!
我为祖国的失败感到伤心,为日本的残暴感到耻辱!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伤痛之中,一蹶不振,决不允许就这样倒下。我们要化悲痛为动力,勇敢的站起来,去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让中华民族血泊之中,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之灯,点燃那一缕光芒。
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历史老人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留,我们今天的生活由昨天延续而来。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8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甲午海战》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老影片观后感8篇
★ 铁娘子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