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质量关系着我们语文成绩的高低,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一篇有头有尾的作文是能得到高分的,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1
张小娴——爱情的味道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胡忠英——中国味道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而现在这位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张艾嘉——美酒的味道
?笑傲江湖》里丹青生说:最上品的酒,隔几年加一次新旧融合进来,终于口感醇厚而不是新鲜,品味成熟而不糜烂。有人用此来形容张艾嘉的味道,我想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一个女人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每个时期都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味道,却总是愈发醇厚、令人心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艾嘉。
吴纯——苦涩的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叶锦添——视觉的味道
叶锦添作为目前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他在红尘百戏的繁华锦绣里思索,江湖傲笑的云烟飞舞中游荡。他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打造视觉的味道,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高群书陈富国的《风声》,再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许多经典影视剧中唯美的画面和主角服装,都是出自他手。时代会变,但美不会,经过千年岁月沉淀的东方美如极致香醇的美酒,只需品味一口,变令人沉浸其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锦添。
叶嘉莹——中国诗词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2
很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不同的朗读者,用声音讲述悠悠岁月里的故事,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濮存昕、张梓琳、徐静蕾、麦家……一个个朗读者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最动情的时刻,让情感在某一个瞬间凝固。
我以为,朗读的妙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绎一遍,以便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体味人生的种种况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厚重。朗读,让我们深深铭记,让我们懂得珍惜。朗读,让记忆永存,让生命升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以为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幽深的黑洞,再也飞不起来。这个时候,朋友送给我几本书,对我说:每天早晨起来,你就大声朗读里面的文章。朗读的同时,心中的浊气会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气会弥漫心间……书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难和痛苦,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难和痛苦,翻开它们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们带给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声地读那些智慧而美丽的文字,就如同沿着阳光的指引,终于抵达了春色无边的彼岸。
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欢朗读,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演绎出来。我成为了生命的朗读者,人生悲欢离合,语调抑扬顿挫,把生命的各个章节朗读出来,我收获了一份沉淀着生活百味的礼物。生命如酒,散发着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生命的朗读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历程也不可能波澜不惊。人生中总有一些浓墨重彩的片段,是我们用尽心力来完成的,值得铭记;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与悲,毫无征兆地来打破宁静,这些记忆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们回味。
不可否认,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静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实的幸福,我们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读者,好好品味岁月静好的味道。做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轻轻吟唱着走向远方。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3
人的一生,总是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又将上演以告别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著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squo;相声squo;,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4
很喜欢开场白,董卿穿着睡衣式的衬衣缓缓走来,娓娓道来,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千年上万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喜欢李立群的朗读,我的理想家庭。二胡的背景音乐,伴着质朴略带沙哑的声线,让我看到一个老者在讲述他的理想家庭。你看姚晨读的时候,几乎是照着念,而这位演员,可以说都背下来,有眼神有动作。饱含深情。
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
好久没有这么打动我的电视,从本期开始,倒着看追下去。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5
看到风趣幽默、始终保持纯朴之心的许渊冲老先生,看他谈到林徽因而动情、哽咽时,我的心也停了一下,我是那么羡慕这位老先生啊,他一直保持着年轻和热血。而这个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我,在年华尚好时就高声叫嚷着我心已死,说这个世界太无聊,仔细想想,才不是世界无聊,是我们失去了热血和青春之心。
还看到周小林和殷洁的爱情,听他们读朱生豪先生的情书,那真真是一种享受啊!谁说爱情都是假的,我看这世上也有很多最美好的爱情啊!
第二期中蒋雯丽帮助艾滋病病人十余年,她读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开》时,我看到的蒋雯丽不是演员蒋雯丽,而是爱心大使蒋雯丽;杨乃斌读《不为什么》时,我从头哭到尾,我觉得自己是个懦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一多我就会抱怨就忍不住地想放弃,可是看一看杨乃斌,他多么坚强啊!是,对,他读的不好,他读的差,他吐字不清,可是,他能大胆地读出来,他能说出来,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啊!
第三期中,看到秦玥飞哥哥时,我是真的感到羞愧。他们来自名校,他们本可以接受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是高福利、享清福的工作,可他们选择的是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奉献给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们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第四期中,当主持人董卿和倪萍拥抱时,当董卿说出自己对倪萍前辈的记忆时,当倪萍给董卿一束花时,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我觉得这才是高手之间的对待方式啊――谦逊有礼,各自散发最美的光芒,不用坏心眼阻挡对方。
而不是一上来就各种抢镜头,当着媒体观众说我们关系很好,我很尊重/喜欢她,然而背后却是互相掐架,买热搜,搏出位,各种三岁小孩的把戏。
胡玮炜也是节目给我的一个惊喜,作为共享单车使用者的我,看到胡玮炜时由衷的佩服,长相美丽、年轻有为又富有创新思维,她真的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期最后的赵家和教授是赚我眼泪最多的嘉宾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上场朗读的孩子中,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有考上北京大学的,我十分钦佩赵家和教授,感恩赵家和教授――即使我没有受到过赵家和教授的帮助,我也依旧感恩他,感恩他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感恩他让这个社会多了些希望。
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但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我想,这是《朗读者》目前为止带给我最大的感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万众瞩目之下,有人经历众多坎坷,但他们,从没有轻言放弃,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都在努力地燃烧自己去温暖这个世界。也以此,激励我更加努力。
但是,不得不提出来的是,这个节目在我眼中还是有些不足,比如两个演播室,董卿得走来走去;比如剪辑有时候剪的太突兀,我作为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答非所问,这就有些尴尬了……等等
瑕不掩瑜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众人心浮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文化节目,安安静静的,也是一件值得很多人开心的事情。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6
我相信,包括《诗书中华》在内的所有电视文化节目,它们的价值都不是在当下可以收割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也一定是深远的。《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如是说。
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诗词并不排斥娱乐
当传统文化遇上电视,是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李佳林表示,在视频内容泛娱乐化的当下,诗词先天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气质。因此导演组从一开始就将节目的定位设为诗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打算造神,只想展现诗文内容,以及被诗文浸润的普通中国人,他们身上的光彩。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定广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与命题人,他全程参与了这档节目的录制。李定广认为,诗词是一种特别适合通过电视进行普及的传统文化门类,首先,它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形成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其次,诗词与古文或儒家经典不同,它写风景、写爱情,也写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娱乐性,诗词并不排斥娱乐,将它搬上荧屏,不违背其本性,是可以互通共融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也认为,将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开疆辟土的先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它具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易诵易记的特点。
然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指出,这样的节目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胡中行却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归根到底落实到做人,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我们怎么做人。
如何在当代激活诗文?让它参与到生活和社交中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既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人,又担任了《诗书中华》学术顾问,在他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场诗词的狂欢,而《诗书中华》更像家庭之间的雅集,无论哪种形态,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将古诗文在当代生活中激活,比如送一首诗给家中的老人或前辈,这样就参与到社交和生活中了,它就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东西了。
那么,如何让诗文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嘉宾表示,节目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把握尤为重要。方笑一坦言,把题目出得难又不难是门技术活,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把门外汉领进来,更要拽住那些对古诗词有进阶要求的观众。
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昨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以自己的主讲经历举例称,在为《百家讲坛》写底稿时,经常会收到这样那样的修改建议,一开始自己并不服气,我说你们不懂就听我的。后来觉得不应该这么想,因为其实他是你的第一个听众,作为一个电视编导,在整个社会当中的文化层次不算低,如果他都听不懂,传播效果不是零吗?甚至,姜鹏还研究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采集,我发现有60%的观众在农村,女性的比例还很高,所以迎合大妈的口味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和节目组逐步调整,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更多普通人读懂历史。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7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与董卿 一起品味朗读者叶嘉莹、张艾嘉、叶锦添、@张小娴 、胡忠英、吴纯分享的人生百味。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 解读爱情的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篇8
有人说中国人在跟风、抄袭、模(shan)仿(zhai)方面世界第一。我确实承认。但其实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其实都有类似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在人。一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在随地乱扔垃圾,那么会把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的就是少数,而这个社会也自然会定为随地乱扔垃圾的社会。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荧幕上被制作粗糙、低劣媚俗的娱乐产品霸屏的时候,是否也会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就是一个这种文化素养的人呢?我想说出来这句话会有很多愤青们来骂我。不过来吧,最近我很闲。撕撕更健康哈哈。
看到有些评论会说这个节目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动情不自然之类的话。确实,每一个节目和作品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的口味,也确实,这个节目可能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在制作层面上,或者说是技术层面上的事情,而这些永远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部分。让我感动的是,我终于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一个努力在做关于人本身的节目。
第一期节目的整体观感确实并非完美。从嘉宾朗读的水平到节目的节奏,多少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我看到的是一个电视节目对普通人浓浓的诚意;是一个媒体对大众的责任;是对一个主持人初次转型制作人的尊重。整个节目能看到他想向大众传递朗读这样一个概念,更深层的看,也是对阅读,读书习惯养成的一个普及。而一个节目只能代表一群人的想法,但是当三两个这样的节目出现的时候,能否代表着我们大众的审美已经开始朝着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了呢?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我看到了这样一群努力的人,做着最回归人本身的都东西。
不过真人秀、网综的昙花一现有如前车之鉴,不知道刚刚兴起的这些文化节目又是否能坚持住初心,谁都说不好。不过比起来这些没营养的快餐,我宁愿被安利这样所谓的鸡汤节目。
《朗读者》的观后感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