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文参考7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作文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需要结合写作主题慢慢推敲的,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陶渊明作文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陶渊明作文参考7篇

陶渊明作文篇1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明白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进取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当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完美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我的心愿,可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我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境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仅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可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陶渊明作文篇2

世有一狂人,身处东晋时。

其一狂也:随性自然。其入世时,做一小官,不喜拘束。闲来田中饮酒,迎官之时,不净手,不换官服,以此状态相迎。随性喜自然,永不会刻意改之。其真性情甚为坦然自在,吾欣赏其。

其二狂也:厌浑浊之官场。人人皆希望入官场,其却愤然辞官。因何,另其宁入田园,不可入官场?只因,官官相护,官官奉承,让本想为国奉献的他,失望至极,愤然之下,放弃做官,而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其三狂也:时隐时官。41岁前,其希望为国为民,但是,一次次失望让其时隐时官。出世入世,有谁能看见其心中的惆怅与徘徊?在入世与隐居的分界线处彷徨不决,犹豫不定之时;在采菊悠然,饮酒论文之时;在心中失意,游玩山水之时,你是否希望觅一知音,将心中之苦楚,心中之彷徨,心中之失望,心中压抑着的一切通通诉与知音听?可惜,在此世间知音难寻。

若是可以,吾真希望可以来一场穿越,与其相识、结交,煮酒论诗、论平生,四处游山、采菊,惜时不与吾,今日吾仅能赞其人,品其文,念其诗,赏其性。

潇洒隐居的表面下,是无人得知的惆怅心。“举世皆醉吾独醒,举世皆浊而吾独清”,其虽喜酒,却又是这世间最清醒之人,同时又是这浊世中的一朵清菊,这岂不是其之悲哀?这朵清菊不愿看见这浊世之污,以酒浸染,希望醉后不见这污浊,可偏偏成了清醒之人,亲眼见到了现实之残酷,眼睁睁地看着现实打破美好之幻想。

为躲避现实,为保持清白,愿隐入田园。其文多述归园之乐,可为何乐中藏悲?是你放弃了入市,还是现实之残酷伤人太过,让你被节节逼退,无可奈何,失望至极?是你选择了田园吗?为何吾却看见的是田园选择了你?若非官场之污浊,若非对官场失望透顶,若非在官场之污浊之地已无立足之处,其岂会步入田园净地?若心中无犹豫,无入世做官之念,其岂会次次做官?若不是厌恶至极,其岂会终生不再入世,终生不再入官场?

世有一狂人,浊世之清菊,此人乃陶渊明是也。

陶渊明作文篇3

回顾历史的长卷,有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有忧乐天下的范仲淹;也有文武兼修的辛弃疾……而今日我要介绍的这位诗人,他叫陶渊明。

陶渊明自小便志向高远,期望长大后为国家,朝廷效力。他学识渊博,天资聪颖。然而他初到官场处处碰壁,不愿恭维小人,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毅然辞官返乡,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是消极的,也有人说他是率真洒脱的。在当时那个追明逐利,奢靡之风盛行的东晋,陶渊明是一朵逆流而上的浪花,抨击了当时追求荣华富贵的玩乐者。陶渊明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社会没给他仕途发展的机会,却让他离开了那个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朝堂。在诗坛上独辟一块新的田园。

又有谁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拥有“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悠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孤傲、高洁、素雅,独自屹立于寒霜之中,傲霜斗雪。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不与牡丹争华贵,不与杜鹃比明艳,而是独自傲然开放,陶渊明喜爱菊花,菊花也同样映衬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菊花就是渊明,渊明犹如菊。

他一生的诗篇以田园诗为主,写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心境。他是《归去来兮辞》中那个“登高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悠然自乐的诗人,同时他也是《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更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农夫。这就是身在田园,心有诗意和远方的陶渊明。

一簇簇幽香的菊花在院子中竞相开放,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泠泠的清泉在山涧流淌,这时,一位和蔼的老人扛着锄头,向院外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步履简便,悠然地走向南山。

陶渊明作文篇4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境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完美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我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最终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我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我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欢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欢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完美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我的欢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陶渊明作文篇5

看!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他,就是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忘记了宫场的失意,忘记了仕途的不达,记住了世人的渴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他心中的桃花源,离得远远的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解甲归田后,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在叔父的引荐下,于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恭迎都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去职。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陶渊明宁愿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他洁身自好,拥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种洒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沉鱼思故渊。”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任,身不由己的生活,回归田园。

陶渊明爱酒,他的诗作中几乎篇篇有酒。他曾说:“性嗜酒,而家贫不可以常得。亲旧知其这样,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除去酒,陶渊明此生最喜欢的便是菊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他的生活自由自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陶渊明,一个穷苦诗人,饥寒的生活处境让他体验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窘,他经历过如此的困厄,却十分清醒,既不相信是运势所致,也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错误。

面对南山,他好像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与淡泊态。他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心理的赏析与共鸣才是真的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能维持自己生活的闲适,而不必“心为形役”。

陶渊明,一本无字的书,告诉大家在污浊社会中不可以随波逐流,告诉大家生活短暂,应当洒脱、旷达。

陶渊明作文篇6

在历朝历代,人们都向往官场生活,盼望能飞黄腾达,但有位诗人,他身处官场,却向往田园生活,他就是陶渊明。有的人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一济世的宏伟抱负,而他选择了归隐,过着他所追求的田园生活。

把陶渊明与普通人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其性格特点。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选择归隐,是因为他受不了官场的生活,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行为就是懦夫,男子汉大丈夫,有何不可?就算当时的社会再黑暗,再无奈,也要选择坚持,用自己的淡泊名利去挽救,去扶植,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如果实在不行,也不后悔。

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质疑精神。

不过,虽然我不太赞同,但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身心的自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这种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值得我们佩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是多么地厌恶官场的黑暗,又是多么地热爱田园生活啊!

再次补充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完善对人物的认识。

他的无奈,他的追求,他的向往,他的精神,他的作品,为后世所留,遗留在这无际的世界。

陶渊明作文篇7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死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死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作文参考7篇相关文章:

青春,作文参考7篇

作文趣事的作文四年级参考7篇

我遇见书作文初中作文参考7篇

守夜的作文参考7篇

情书作文参考7篇

315素材作文参考7篇

变作文500字六年级作文参考7篇

黑鱼的作文参考7篇

找素材作文参考7篇

老师像…作文参考7篇

陶渊明作文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