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准备教案时,发现与学生的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案为教师开辟了更丰富的教学思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猴子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猴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试着听辩音乐的一些简单变化,学习有节奏地做猴子爬树的动作。
2、尝试创编各种猴子玩耍的动作。
3、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音乐、教具
活动过程:
一、歌曲:老母鸡
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猴子爬树
1、看一看,这是谁?(老师操作教具)
2、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幼儿讲讲)
3、听音乐后说一说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看一看
4、看一看猴子是怎么爬树的?(老师操作教具)一起来学学看.
5、猴子还会在树上干什么?(听音乐做做动作)
6、大家一起学做小猴子
三、音乐游戏:谁饿了
愉快地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音乐游戏
活动反思:
进行了学习活动“猴子爬树”,感觉班级里的小朋友对这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能愉快的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形象的有趣;他们能仔细地观看木偶的表演,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动作表演和创编活动,体验表现的乐趣。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好听的词句,如:可爱、活泼等来形容小猴子,而老师也积极回应,用“小猴子听到他们的话愉快地跳起舞来”的'话语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老师用集体练习与个别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听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班级里的幼儿每一个都参与到活动中,学地很开心。
在最后的乐句中老师利用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来引导幼儿听音阶。可是幼儿却不愿意让小猴子从树上滑下来,坚持要抓住树枝。老师也就不强求幼儿,满足了孩子的愿望。
小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
猴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猴子图片,了解猴子的外形特征。
2、学习用双半圆勾画猴子的脸部,根据猴子的不同姿态表现猴子动态。
3、用深浅咖啡色进行涂色。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各种姿态的猴子范画;
2、幼儿绘画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谜语《小猴子》导入,幼儿学学小猴走路的样子,引起学习的'兴趣。
二、出示猴子范画,了解猴子的外形特征提问:
1、猴子的头是什么样子的?
2、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3、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4、身体是什么样子的?
5、四肢是什么样子的?
6、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
三、出示各种动态的猴子。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姿态的猴子。
2、这些猴子在做什么呢?
引导幼儿观察猴子的各种姿态(手、脚、头部动作)讲解画猴子的方法,表现各种猴子的动态。
3、用深浅咖啡色给猴子涂色。
四、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1、幼儿学画猴子,启发幼儿画出各种动态的猴子。
2、提醒幼儿涂色时要顺着一个方向轮廓线内来回地涂色,保持画面的整洁。
3、引导幼儿进行添画,(画山、桃子等与小猴子生活有关的图形,再用各种线条加密)丰富画面。
五、欣赏作品。
幼儿选出主体构图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进行评讲和展示。幼儿评选自己“最喜爱的小猴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猴子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
(二)、初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议一议:小组讨论小猴子是怎么做的?生汇报讨论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四)、拓展练习
1、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量词。
2、学习并运用“又()又()”形式词语。
3、词语大闯关。
4、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排图片顺序。
5、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6、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五)、板书:
小猴子下山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扛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摘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摘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追空着手回家去
四、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趣味性很强,全文配有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下面谈以下三点感受:
1、积累词语
采用“又()又()”的词语教学,首先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同类词语,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学习动词的使用。通过表演体会,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
2、图文结合
紧密结合图文,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猴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风格,理解歌词的意思。
2、在倾听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在床上乱跳是不安全的。
活动准备:
图谱两张
一、导入
猴妈妈有三个顽皮的猴宝宝,它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床上跳,这次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听一听。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
提问:(1)有一只猴子怎么了?
(2)妈妈看见了是怎么做的?
(3)妈妈叫了什么?
2、这只猴子下来了吗?(没有)那我们一起帮妈妈喊它下来
3、范唱第二段。看看床上还有几只猴子?(两只)这会又怎么了,听!
4、范唱第三段。最后剩几只?(一只)这次歌词有点不一样,你们来听一听。
提问:跟前面两句哪里不一样?
三、幼儿学唱歌曲1—3段
1、幼儿看着图谱跟着老师唱1——2遍
师:“这三只猴子真是顽皮,趁妈妈不注意又跑到床上跳,让我们帮妈妈一起来它们叫下来吧!”教师操作教具,带着幼儿一起唱1—2遍
2、边玩游戏边学唱1——2遍
师:“这首歌好玩吗?现在老师身上也有三只调皮的猴子,看,一只在这里(拿出一个胳膊),一只在这里(拿出另一个胳膊)、那第三只猴子在哪里呢?哦!原来在这里(伸出一条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边玩游戏边唱歌吧!
(用变魔术的方法把两只胳膊,一条腿变成了三只猴子,并和教师一起边唱边做游戏)
3、请3名幼儿上来扮演小猴子在床上跳,全体幼儿伴唱1—2遍。
师:现在猴子又来到了我们中五班,在哪里呢?谁愿意来当猴子?请三个幼儿上来扮演猴子,全体幼儿伴唱(当唱到每段歌词的第二句句末时,在其中一只“猴子”头上贴一个“包”,唱好一句下去一个站旁边)
四、教师范唱第四段,幼儿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1、师:中五班的猴子都回到位置上了,咦!那三只顽皮的猴子怎么也没在床上跳呀!你们看床上静悄悄,猴子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教师运用歌曲里的歌词来慢速的有节奏的念出来)你们知道猴子去哪了吗?(幼儿猜测)
2、教师范唱第四段
提问:三只猴子在哪?(出示图片2)
3、三只猴子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对幼儿进行安全
4、跟唱第四段1—2遍
五、完整边扮演边唱歌曲
六、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了《三只猴子》这首歌,知道了床上是很危险的,不能在床上乱跳,要不然也要像那三只猴子一样送到医院里去,记住了吗?”
猴子教案篇5
设计背景
让幼儿看图回答问题,让幼儿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并尝试编故事。
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老爷爷和猴子的动作变化关系,并选择恰当的语句表达情节的变化。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他们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3.引导幼儿通过看图讲述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回答问题。
难点: 能通过看图编成一个故事讲述出来。
活动准备
1.猴子头饰4个,帽子5顶,篮子1只,可当作大树的板凳.
2.课前让5个小朋友排练好情景表演t;t;猴子学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观看表演,感知、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1.教师讲述角色:卖帽子的老爷爷,猴子。场景:在森林里的大树下。
2.观看情景表演,提问:主要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分段看表演:
(1)从开始到卖帽子老爷爷休息。
(2)卖帽老爷爷醒来到最后。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完整地回答问题。
(1)看图一提问:图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2)看图二提问:老爷爷醒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对猴子们说了些什么?
(3)看图三提问:老爷爷摘下帽子时,发现猴子们在干什么?老爷爷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4)看图四提问:老爷爷是怎么做的?猴子们又是怎么做的,老爷爷的办法好吗?
5.让幼儿通过看图回答问题讲述四幅图的`内容,并编成一个故事。
(1)自由讲述。
(2)请个别幼儿上台讲述。
活动延伸:准备一些有画面的小故事,让幼儿看图讲故事。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漫画故事,《猴子学样》中老爷爷和猴子之间的动作变化很快就能吸引住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他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小百科;猴子,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灵长目是动物界的种群,猴子一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
猴子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