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郎教案推荐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趣味性强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精美的教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视觉体验,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书郎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读书郎教案推荐5篇

读书郎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书收方法的略读课文,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的好习惯。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段。课文有的地方直接说明道理,有的地方举例说明道理,作者娓娓道来,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教育。

[设计意图]

本文在于介绍一种读书方法,解决读书过程中遇到生字怎么办的问题。教学时,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首先应弄明白拦路虎的所指;还应了解到作者为了清楚明白地阐明道理,指出方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反一正,对比分明,表意清晰;还举了精当的例子,最具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中心句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懒、不的危害,养成勤翻字典读书的好习惯。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教学时间]

20xx年10月17日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齐读课题。

2、

理解什么是拦路虎?莫是什么意思?完整地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3、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应该

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自读课文,思考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1)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见课文第2自然段)

(2)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见课文第3~4自然段)

三、结合读书实际谈一谈:

1、你是如何?(要有耐心,要有恒心)

2、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3、就自己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

四、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这篇课文不同于我们以往学的大多数课文,它是一篇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所以这类文章往往都有中心句,意思清楚明白。

2、自读课文,试用抓中心句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熟读积累:

1、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3、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4、感情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作业设计

一、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二、说说你有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郎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读书郎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3、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4、收集并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重点:

1、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感悟作者躺在死海的波浪上读书的舒服自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亚洲西部的(约旦王国),去游览那儿(著名的死海)从安曼去死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却要(下降1300米)。因为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的肚脐”)。作者在这里遇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直接躺在起伏荡漾的波浪上从容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海滨浴场。

二、学习5—7小节

1、自由轻声读5-7节

出示:(1)漫步在死海的海边,我们看到什么?

(2)死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交流

(1)媒体出示:只见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它的水鸟。

所以称它为(沉默的海)

(2)说话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

(3)出示: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

(4)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

3、引读: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

4、过渡:听了主人的介绍,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都想下水试一试。我第一个跳下水去。奇迹果然出现了,这多么令人惊叹啊,课文9-12节对

作者的体验做了描述。

三、学习9-12节

1、默读9-12节,思考:哪句话最直接表达作者下到死海后的感受?

(1)媒体出示:我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

(2)指导朗读

2、再读9-12节,看看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这种舒服自在的感觉?

(1)媒体出示:细浪在我的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几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2)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配浪声,听老师读,学生闭眼感受。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想象说话

省略号留给了我们遐想的空间,请你想象一下,要是你现在躺在死海上,还会有什么感受?

4、复述8-11节

我迫不及待地下水,奇迹果然出现了,我像一片树叶一样被温润的水托浮起来,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并拍下了一张值得永久保存的照片。请根据提示详细复述我躺在水面上读书、拍照的过程。

媒体出示:下水——奇迹果然出现——读书、拍照

(1) 自己准备,同桌讨论

(2) 全班交流

四、确定重点 感悟乐趣

1、复习确定重点的方法

2、确定课文的重点,说说用什么方法确定的

3、人能躺在水面上读书,只有在死海这儿才能体验的到,难怪作者最后发出感慨(能在死海里游泳,确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五、课外延伸 交流趣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样的趣闻又何止一件,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趣闻,谁来交流一下。

板书: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沉默

含盐量高 奇迹

读书郎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常识。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深入理解作者读书的体会,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关于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海浪舰甲军营中她度过了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21年参加了茅盾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27年留学美国,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举世瞩目声誉不衰的小说诗文。她19岁成名,直至老年,度过60多个创作春秋,“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用古人赞玫瑰花开季节长的诗句来比喻她的一生很相宜,她的创作生涯仿佛是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她的散文思路开阔意境深远,她的小说构思灵巧寓意深邃,她的小诗语言清新,格调自然。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4岁始认字,7岁始读《三国志》,11岁就读过“说部丛书”,《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并且自己尝试着写作。读书创作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凝成《忆读书》一文。

三、录音朗读,解决字词

1、请学生随录音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2、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笸箩 天罡地煞 无聊消遣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诵读。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3、引导思考,解决以上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可组织讨论。)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由“读书好”引到应“多读书”并要“读好书”。

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课外作业

1、请学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图)

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听冰心老人给我们讲了她读书的感受,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个感受是什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冰心老人是怎样“多读书”的,下面我们在来看看“读书有什么好处”以及我们应该“读什么好书”。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关于“读书好”的内容进行概括。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好”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二)重点思考:

1、请学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

2、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提高升华,总结归纳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3、教师总结归纳: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希望同学们多读书。

(四)迁移拓展,培养兴趣

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附:板书设计

忆读书

冰心

能感染人、陶冶人

读书好能扩大知识面

有助于写作

读书体会: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从七岁开始读书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读好书:会挑选、比较

读书郎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赞”“顾”,运用微课了解“肃”字的来历,引导学生知识重起源,感受汉字文化,能正确书写“肃”字笔顺。

2.初步认识“倒叙”,在学习课文中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适时补充当代的背景资料、相关的人物资料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从而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周恩来图片),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他受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与他少年期就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理解课题:课题中“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课题连起来是说——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本文的内容和学生有着较远的年代,有着较大的距离感,在谈话中对周恩来总理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周恩来有初步的印象,为后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习字词:课前预习过了,生字词会读吗?

1)出示:读一读,同位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请教一下,记得做上标记。严肃 清晰抱负胸怀 赞叹表情 忘怀 果真非凡指望训斥 体会 分量响亮光耀门楣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左顾右盼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标红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你最想提醒什么?教师出示:“赞”“顾”,强调写时要注意标红的部分是“竖提”,“赞”的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紧凑、“顾”字左右两部分写均衡。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一写,要求写得端正美观。

2)微课学习“肃”字的来历,感受汉字文化。强调“肃”的笔顺,跟随课件书空关注到最后两笔是撇、点。

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运用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文中讲得三件事。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各小组交流、补充。

3.认识“倒叙”。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你们知道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吗?——倒叙你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吗?(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试着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组关联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位互相说一说。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请一人完成填写,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3)计时3分钟。

5.教师小结;同学们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学习字词时抓住学生易错点进行强调,夯实基础、关注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习中,从汉字演变入手,感受我国汉字文化。本单元中单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中通过图表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能关注每件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再通过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倒叙”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出现,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并能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倒叙”的好处。

三、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一)走进修身课上,认识少年周恩来。

1.分角色栏读课文,认识少年周恩来。老师读提示语、一位同学读魏校长的话、一男同学读蓝色周恩来说的话,女同学读红色同学们部分的话。同学们边听感受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课件出示:朗读

3.从周恩来的回答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胸怀大志,心系中华......)

4.相机补充资料:你们知道吗?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上“不但......反而......”表达你的不满与愤怒。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但(),反而()。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想知道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吗?出示一组图篇: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到这种“大不相同”你有何感受?

(二)对比感悟周恩来志向远大、心系中华。

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据,他们耀武扬威,面对这些,伯父叹气、不幸的女人哭泣着忍气吞声、人们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此时的`周恩来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就有了自己学习的志向。

1.出示最后一段,指名朗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伯苓曾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哪里潜心学习。两年后由于革命需要、国家的需要、毅然回国投身革命。此后他还远渡法国,再度学习。他还曾写过一首诗: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抒发了周恩来的救国抱负。

2.如今我们中国在一代代前辈们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走出苦难,走向强盛,一起来看视频:(播放视频)

3.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你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通过资料的补充,适时加上一些解说词。让学生深深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说说而已。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回顾总结。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往昔的岁月里,周恩来曾响亮的回答——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如今,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到——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1.完成立志卡填写2.阅读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选做题:了解中国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跟家人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分层,提高表达能力。引导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进一步了解周恩来。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读书郎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读书日主题班会教案8篇

幼儿园大班读书教案6篇

读书推荐活动方案推荐7篇

读书美作文推荐7篇

读书活动总结推荐7篇

推荐读书活动方案8篇

读书推荐活动方案6篇

读书月活动总结推荐6篇

读书心得体会推荐8篇

推荐读书活动方案最新8篇

读书郎教案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