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是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之一,教案中设置的互动环节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灰雀失而复回的故事,学习小男孩用送回灰雀的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的诚实品质,感受列宁对孩子、对鸟类的爱。
2、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为什么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教学难点】
小男孩第一天离开列宁后是怎样想的?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讲:同学们,你们看正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老人就是列宁,他不但善良,和蔼可亲,而且他还非常喜爱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学习《灰雀》(板书课题)。
2、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学《灰雀》,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教学意图:导入激趣。老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看看用哪种方法更好。
二、预习课文
1、出示学习方法:
⑴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看哪些词不会。
⑵带着问题读,想一想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⑴自己学。
⑵分小组学。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检查学习情况:
⑴同学们,你想找几个人来读这篇课文呀?为什么?
学生如果答出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就达到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人物是列宁和小男孩。
教学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⑵通过读课文,你有那些词不会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自言自语
可惜
坚定
果然
诚实
欢蹦乱跳
仰望
微笑
如果有一些词答不出来,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
⑶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飞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男孩特别喜欢这只灰雀,所以把它抓走了,想自己养着。当他看到列宁是那么喜爱关心这只灰雀,为再也看不到它伤感时,小男孩被感动了,所以又悄悄地把灰雀拿回来了。
②小男孩被列宁说的话深深打动了,他为自己想独自养灰雀的事感到不安,于是没跟列宁说出事情真相,但他已经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自私了,于是第二天他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播放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你应该怎样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2、要求:
两人为一组,读一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出示表格)
⑴你是怎样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的.?给大家读一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⑵找2个同学用不同语气来读,通过对比读、抓重点词,体会出列宁和小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3~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此时此刻列宁和小男孩是什么心情。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同时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4、那么,第一天小男孩离开列宁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都怪我一时糊涂,把小灰雀抓回家来。
②由于我的过错,让时刻惦记灰雀的人们担忧。
③我太喜欢灰雀了,真不想把它送回去,可是我已经答应人家了,男子汉说到做到。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种情况,至于小男孩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同样也不限定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教学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感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那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1~13自然段。
提问:
⑴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认为那个小男孩是诚实的?
⑵同学们学完课文,你认为那个小男孩是诚实的孩子吗?为什么?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了,所以列宁认为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②小男孩一开始没说真话不诚实,可是后来他被列宁说的话感动了,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所以列宁仍然认为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③小男孩一开始不诚实,后来他又把灰雀送回来了,我认为他还是个诚实的孩子。
④那个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因为他最终把灰雀送回来了。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6、回读课文:
方法:
⑴小组同学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有语气朗读课文。
⑵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对话;第三部分:结果。你喜欢那部分,起立读。
教学意图: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回读全文,整合内容。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四、说话、写话训练
方法:
1、用上“列宁”“灰雀”“小男孩”这三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列宁爱灰雀。
②列宁和小男孩都爱灰雀。
③列宁爱小男孩。
2、你想对列宁、灰雀、小男孩说出什么?写下来。
学生可能写出:
①列宁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善良老人。
②多可爱的灰雀呀!我喜欢你。
③我希望小男孩也像列宁那样做一个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人。
教学意图: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写话能力。
老师们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1、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2、回家后有语气的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老师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
六、教师小结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1早晨真好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理解图意
1、仔细看图,说说图画内容。
2、请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
3、课文是怎么描述的?(板书:1早晨真好)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读音,再轻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教学第一小节。
自由读,说说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早晨真好)
2、学习第二小节。
(1)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早晨真好?
(2)你喜欢课文中的什么事物,请把喜欢的部分读出来。
(3)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朗读:
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早晨美丽的景色。
3、自由朗读3、4、5节。
(1)自由读,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
(2)质疑问难:
什么是一同?他们在做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4、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
2早晨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捧着鲜艳飘飘奔跑
闪耀开始小嘴儿红领巾)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字可以用换偏旁法,形近字法进行比较识记)
2、重点指导
捧:右边的下面只有两横。
领:左边是个“令:右边是“页”飘:注意与“漂”进行比较。嘴:右边不要写错了。蹦:“足”字旁,右边是个“朋”闪:第一笔是“点”始:左边是“女”,右边不要写成“合”。
三、朗读指导
1、朗读时要读出韵味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读出比喻句子的语调。
2、第2节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早晨的美丽景色。
3、第3、4、5节速度要较快,体现出高兴的心情。
四、做找朋友的游戏反思
3难忘的小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一个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有关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
1、提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谁能弄清楚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为什么样要以“难忘的小诗”为题目?为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小诗以后,“我们”的心里觉得怎么样?
(3)结果怎样?
2、学生自读。
3、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用最好的办法识记字形。
三、检查识字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难忘、但是、难免、骂人、注视、不甘示弱,朗读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巩固生字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注意故事情节是怎么样发展的?
五、注意结构、整体把握
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争吵”?
六、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要求根据人物的情绪读出相应的语气。
2、指名读、齐读。
3、小结:
这两自然段写了陶校长处理小磨擦自有办法,到两位同学发生争吵,为后面两首小诗的出现打下埋伏。
七、巩固生字。
重点提示字形中容易写错的地方。
4难忘的小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读讲课文
1、学习第3— 6自然段课文
(1)发生争吵以后,陶行知校长是怎样做的?
(2)下面请你们自己轻声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3)再读一坊,看看这三自然段你是不是弄懂了意思。
(4)指导:这应该怎么读?轻声地、充满高兴的情绪。“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要读出“同学们”对那位同学的赞美和会心的笑声。
(5)陶行知校长这次没有训斥学生,而是用小诗来教育他们,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6)让我们把这两首小诗再读一遍,你觉得陶行知校长做得对吗?你和小伙伴相处时要怎么样做呢?
2、学习第7自然段
(1)这一段课文是总结全文。
(2)指名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了这一段,说说这两首小诗为什么令孩子们终身难忘?
3、现在我们来说几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陶行知校长的敬意吧。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3、背诵课文中两首小诗。四、课堂练习
小练笔: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联系学校生活,自编一首小诗。
反思:
5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
2、板书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读这篇课文,现在大家读得怎么样?
(1)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
(2)一个同学读第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2、教学生字。
(1)这一课有12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们。
(2)读读写以下词语。
独自、笑眯眯、湿润、紧紧、友善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
四、探究方楠写下自己的愿望时的内心活动
1、看看方楠的愿望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想想方楠的内心感受。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方楠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讨论: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一个方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学习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 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i)慧(hui)”;“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1)、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2、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3、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4、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继续复习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4. 懂得一个孩子纯真的`童心。初步了解泰戈尔其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继续复习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懂得一个孩子纯真的童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泰戈尔。指名读,齐读。
2. 介绍: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意境优美,趣味盎然。
3. 示题,指导学生朗读注释1。
二、 整体了解
1. 教师范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 出示填空:
“我”希望变成___________,悄悄的看着妈妈_____、______、_______地情景。
三、 学习课文:
1. 你喜欢这个孩子吗?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3. 交流:
4. 指导各种形式地朗读有关小节。
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四、 指导写话
1. 你有没有过什么奇思妙想呢?你想过变成其他什么人什么东西吗?你想要干些什么呢?
2.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3. 评议。修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如何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进行生动描写。
2、感受文中美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情感:那刚刚离去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引入课文: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吧!(板书课题)
二、育情导学,欣赏秋色
1、齐读第一段
指导读
齐读。
2、(播放课件:秋色)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学生默读第二段,并思考,看到了什么?
2、秋雨分别给这些植物涂抹上哪些颜色?(生边读边画)你还看过哪些秋天的植物,有哪些颜色?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说吧。
3、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随机理解:五彩缤纷,进行说话联系)
4、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师引读,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四、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过度,秋天的雨,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香甜的气味呢,让我们来闻一闻吧!
1、师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提问:你闻到了哪些气味儿?
2、看着这香甜的水果,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指名读
挑战读。
五、演读课文,指导背诵
1、轻声地读第四自然段。
2、分派角色,演读课文。(学生分别扮演秋雨姐姐、喜鹊、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和柳树的叶,进行对话练习)
3、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总结全问,升华感情
1、结合板书,学生谈谈从秋雨中收到哪些丰收?体会到哪些欢乐?
2、师小结。
3、满怀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七、引申创作,体验成功
1、(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仿照歌曲来创编,歌曲《秋天在哪里》)
2、每小组自选主题,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3、派代表朗诵。
4、师生共唱歌曲《秋天在哪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读交际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
五、畅谈感想
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 “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教师小结
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
板书:
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
(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⑶ 写人物时要写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板书:神情、动作、心理、语??
1、自己读读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2、教生交流,并总结归纳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集体交流:
三、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指导拟定题目:
孩子们,好的题目就是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起一个什么名字?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1、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2、起草动笔,开始自己的习作。
四、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1、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
五、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2、交流归纳:
1、作者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⑴ 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⑶ 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1、评议:
⑴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⑵ 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幻灯片,。
2、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学生交流发现
⑴ 指名读句子。
⑵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谈话: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3、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1、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谈话: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3、小结
1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2、再读故事。
3、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作业设计
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都觉得语文园地难上,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找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学生或许用心去做了,上课时都想把自己找到的说给同学听,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在上“我的发现”时,我先把书上的三句话分开讲,同学们掌握得较好;接着照书上仿写也可以;最后,解释什么是提示语及其作用是:可以更形象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知道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等多种形式。通过拓展延伸,如,设想考试第一,爸爸拿到试卷后与你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巩固这三种形式。但学生鹦鹉学舌的多,自主创新的少,有待加强训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习作要求: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写下来。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训练内容
三、出示词语,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校园
生活的哪一个场景,同学们在干什么?(提示: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四、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五、学生练笔。
六、师生交流,学生自改习作,同学互改互批。
例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