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盐的教案7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备技能,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盐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盐的教案7篇

大班盐的教案篇1

一、设计思路

初秋,马路上、小区里、幼儿园内,各种高高低低的树都还郁郁葱葱,树叶挺拔地迎着阳光摇曳着。但是,不久之后,有的树叶渐渐泛黄掉落,而有的树叶依然挺拔,并保持着绿色迎接寒冬。

树的千姿百态、悄然变化,孩子们是否能感受到、观察到?于是,我询问了孩子们,他们告诉我:“春天,树开始长叶子;夏天,树叶长大了;秋天,树叶落下了;冬天,树变得光秃秃的。”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顺手指着一棵树问:“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棵树的树叶过一阵子是否会落下来?”孩子们纷纷摇摇头,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我以下两点思考。

思考一:在初秋,是否可以预设有关常绿树、落叶树的集体学习活动呢?

基于二期课改教师用书中“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公告栏”的设计,我将本活动的开展时间改在初秋,即所收集到的树叶都是绿色的,以增加孩子们观察的难度,让孩子们在比较树叶的不同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观察方法,通过对树叶的观察,预判出哪些树是落叶树,哪些树是常绿树。

思考二:各种树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相同的吗?

只有对树的认识是全方位、深入而多角度的,才能引起孩子们的积极思考,并对树产生好奇。所以,我重点选择周围生活中常见的梧桐树、白玉兰树和香樟树,运用照片排列、同季节比较等手段丰富孩子们对树的感知,从而让他们对树有全面的了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常绿树和落叶树树叶的明显特征。

2.感受四季中树的不同变化,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利用散步等环节,观察不同的树;熟悉园内的梧桐树、白玉兰树和香樟树。

物质准备:剪一些树叶(各种树),洗净或擦净;梧桐树、白玉兰树和香樟树三种树的四季照片各一张;一些树四季变化的ppt等。

三、活动过程

一、交流经验——突出树与人类的关系

1.说树名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树,我们周围有哪些树?

(幼儿一一报出树名:松树、梧桐树、苹果树、桃树、柳树、白玉兰树、桑树……)

?设计思路:一般而言,孩子对树的认识只源于其名称,较表面化。在说树名时,教师可了解孩子们对周围树的熟悉和喜爱程度。同时,也可适当追问,如“这是一棵特别的树,你在哪见过”“它长什么样”。】

2.议作用

(1)提问:我们周围有那么多树,人们为什么要种那么多树呢?

(幼儿回答:苹果树可以结出苹果;树可以开花,非常漂亮;树可以挡住风沙,不会有沙尘暴:有树的地方空气会特别好,我爸爸说,树会吐出氧气。)

(2)提问:有道理,仔细看看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用树木做的?

(3)小结:是呀,树上会结出果实,我们可以享用;树还能为大自然提供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树还能保护泥土流失,为一些动物提供住所,所以,树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需要树。

?设计思路: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孩子对树的知识经验,主要凸显树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孩子们对树的情感。】

二、观察比较——感知落叶树、常绿树树叶的明显特征

1.启发引导

(1)再过一阵子,随着天气变冷,有的树会掉叶子,而有的树不会,你们知道不掉叶子的是什么树?掉叶子的是什么树?

(2)树可以分成落叶树和常绿树(出示ppt,许多树的照片)。你能看出哪些树是落叶树,哪些树是常绿树吗?

(3)有没有办法现在就能判断呢?

?设计思路:通过提问,教师能发现孩子们对落叶树、常绿树并不陌生,并通过谈话逐步将孩子们的思路引向探索行动。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说到落叶树掉树叶是树的自我保护方法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2.着手比较

(1)教师拿出标着落叶树、常绿树标志的筐,里面放着一些树叶。

(2)提问:两个筐中分别放了落叶树、常绿树的树叶,请你各拿出一片,左手拿落叶树树叶,右手拿常绿树树叶,千万不要换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上来取树叶,并作比较。)

?设计思路:教师观察孩子们是否取放正确,为了使孩子们不取错,筐上标有落叶树、常绿树的标志要明显,并将筐摆放在桌子的两边,便于孩子们可以同时拿取。】

3.梳理不同

(1)落叶树树叶和常绿树树叶有什么不同?

(一片树叶摸上去很粗糙,另一片树叶摸上去很光滑。)

(2)哪只手拿的树叶摸上去比较粗糙呢?

(左手。)

(3)是落叶树,你们认为呢(教师举起树叶面向全体孩子)?

(幼儿再次触摸,都表示赞同。教师在记录纸上用图夹文的形式予以记录。)

(一片摸上去很厚,另一片摸上去很薄。)

(4)让我们一起对着光线再来看看、比比,这样会比较清楚。

(5)看着图表小结(由教师或幼儿小结):比较之后,我们发现落叶树树叶粗糙,而常绿树树叶光滑,像涂了一层油一样:落叶树树叶薄,而常绿树树叶厚;落叶树树叶软,常绿树树叶硬……

?设计思路:教师要一一记录孩子们的发现,可以将孩子个体观察的方法或结果告诉大家,通过引导、提升,形成集体共识。每个孩子认识客观世界、表达的方法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善于理解、信任、接纳他们独特的想法和做法,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获得内在的发展。所以,即使有孩子观察到无关因素,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表扬他们的`发现,并通过大家的验证来决定是排除或留存。】

4.再次比较

(1)我们找到这么多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要点,如果将树叶混在一起,你还能区分吗?

(2)教师将所有的树叶混在一起,抛撒在地上。

(3)孩子们自由取树叶,并进行辨别,分别将它们放置在标有落叶树、常绿树标志的两个筐里。

(4)大家一起检验放得是否正确。

?设计思路:教师抛撒树叶时动作要有美感,可以一点点抛,让孩子们能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进行分类。如有孩子弄错,可即时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在集体验证时,再次提供纠错的机会。】

四、激发思考——进一步感受树在四季中的不同

1.图片排序

(1)落叶树到了秋天开始落叶,树在四季中还会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一样吗?

(2)教师提供梧桐树、白玉兰树、香樟树三种树的四季照片,让孩子们根据树在四季中的生长规律进行排序。

?设计思路:可以提供一些小问号标识,让孩子们使用小问号为不理解的图片作标记,方便向同伴或教师求助。】

2.共同验证

·小结梧桐树的特征(落叶树,春天长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冬天没有树叶。)

·小结白玉兰树的特征(落叶树,春天开花,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冬天没有树叶。)

·小结香樟树的特征(常绿树,春天树叶换绿衣,夏天树叶长大,秋天不落叶,冬天还是有绿叶。)

?设计思路:验证时孩子们可以互相提示和帮助,教师也可事先准备好各种资料、科普读物等供孩子再学习。】

小结:原来不同的树在四季中有着不同的变化。

3.延伸探究

欣赏一组分别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树的ppt,感受树在四季中的不同与美丽。

?设计思路:当孩子们看到同样在春天,有的树长叶、有的树开花、有的树结果,他们感到吃惊、好奇,这种感觉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思维,他们很愿意再次探究。而当孩子们与教师共同讨论、设计,提出更多有关树的问题时,显示了其思维走向的丰富性。在延伸部分,可基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倾向,不仅可以让他们运用语言,还可以通过声音、动作、作品等来表现和表达他们对树的感知和体验。】

大班盐的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指南》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平时,幼儿使用完学习用品后,不懂得去收拾、整理,经常有学习用品丢失的现象,即使有时候丢了,也不主动去找,甚至教师拿起丢失的学习用品,去找小主人,小主人也不认识,致使失物招领盒的学习用品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对大班幼儿设计此活动,旨在通过统计来判断学习用品是否缺失,使用制作标志的方法来找回丢失的学习用品,使幼儿懂得用完后及时放回原处,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统计学习用品的种类与数量。

2、学习为用品做标记,判断学习用品的缺失,并能找回。

3、懂得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用完后放回原处。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失物招领盒。

2、幼儿统计表人手一份,铅笔盒每人一个。

3、写有学号的口取纸若干。

4、音乐光盘。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讨论。

(1)出示“失物招领盒”,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2)讨论:怎样就知道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有多少?怎么就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品丢失了没有?(幼儿讲述)

2、提供统计铅笔盒中学习用品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学习用品的缺失。

(1)幼儿操作,统计铅笔盒中学习用品的种类和数量。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结果,边讲述边对照学习用品进行检查。

(3)请幼儿对照学习用品检查自己的统计是否正确,并互相讲述,互相帮助检查。

(4)把统计表贴到铅笔盒里,懂得随时利用统计表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

(5)游戏:找一找。

教师有意从铅笔盒中拿走一些学习用品,请幼儿利用统计表来检查,找一找什么不见了,并把他们找回。在寻找过程中,发现有雷同的学习用品,引发幼儿思考、讨论:怎样就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呢?(幼儿讲述)

3、为学习用品制作标记,并能根据标记找回自己的学习用品。

(1)请幼儿选择写有自己学号的口取纸,贴在每样学习用品上。

(2)再次玩游戏“找一找”,幼儿在发现自己的学习用品丢失后,能根据标记轻松地找回。

4、教育幼儿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用完后放回原处。

师:今天,我们一起给学习用品制作了统计表,还贴了标记。以后,小朋友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用完学习用品要放回原处,还要学会自己检查。如果发现丢了,就到失物招领盒里根据标记把它们找回来。

活动延伸:

尝试统计其他的学习用品。

活动反思:

活动来源于幼儿平时的学习生活,很好地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开展的必要性。活动以铅笔盒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了保管自己的物品。

1、以点带面,引导幼儿自我管理。

针对幼儿不会管理物品的现状,以铅笔盒为切入点,通过统计铅笔盒内学习用品,以及给学习用品贴标记,使幼儿学会这种管理物品的方法,进而能用类似方法管理自己的其他物品,以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活动中,多层面地创设问题情境:“怎样知道铅笔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有多少?怎样知道学习用品丢了没有?”“发现同样的学习用品,怎样就能知道哪一个是自己的呢?”不断地引发幼儿思考、表达。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讨论交流中,找到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幼儿的行为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游戏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活动的有效性。

游戏“找一找”,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参与积极性很高,在藏一藏,找一找的过程中,很好地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是对统计、做标记这种方法的肯定,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 不足之处:有两个儿童参与不积极,这是因为我对铅笔盒的统计给了幼儿局限性。以后要尝试由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物品进行统计。

大班盐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运用纸浆制作杯子的能力。

2、体验成功的快乐。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浸泡好的纸浆、一次性塑料杯子

活动流程:

讨论——演示——操作

(一)讨论提问:看老师手中的是什么啊?(出示纸浆杯子),我们来仔细看看和我们平时用的杯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这个杯子是用纸浆做的,今天啊老师就来教小朋友做纸浆杯子好不好?

(二)演示提问:你们还记得纸浆杯子的制作方法吗?老师来制作,你们来说制作方法好不好?在制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幼儿讲解,回忆,让幼儿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操作小朋友操作制作杯子,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卫生。)

大班盐的教案篇4

制作名称:

七星瓢虫。

制作目的:

培养宝宝的创造精神。

制作准备:

塑料瓶、彩色的纸、彩笔、胶棒、剪刀。

制作过程:

1.将塑料瓶洗干净,放置通风处晾干备用;

2.将准备好的彩色的纸分别剪出七星瓢虫的头、一对翅膀、触须等;

3.将剪好的头、翅膀等,用彩色的纸画好,做好装饰;

4.用剩余的废纸剪出两条长纸条,做七星瓢虫肚子的.装饰用;

5.将准备好的塑料瓶取来,将剪好的头等装饰用胶棒粘合在塑料瓶上;

6.稍作整理,一只可爱的七星瓢虫就做好了。

小百科:瓢虫科之一种。 又名“七星瓢?”、“七星花鸡”。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概体圆卵形,背弓似半球。体长5—7毫米,宽4—5.6毫米。触角节状,短,褐色;头、口器、复眼、前胸、小盾片及腹面、六足皆为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具7个不规则黑色圆斑,其中一个黑斑由两鞘翅中间接拼而成。年生4—5代。多见于田野、树林、果园,嗜食小型昆虫。性颇机灵,常跌落匿踪或擦飞而去。体色美丽,玲珑娇小。饲用透明虫盒或生境箱,亦可作瓢虫牌点及标本赏玩。同科尚有二十八星瓢虫、龟纹瓢虫及瓜茄瓢虫等,皆可饲以玩赏。

大班盐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会用八角折剪法剪中国结。

2. 欣赏中国结的多样性,感受中国结的美。

活动准备:《中国结》ppt;中国结图示;彩纸;剪刀;范例活动过程:

1.出示《中国结》ppt,初步认识中国结,感受其美。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悬挂着许多美丽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制的,猜猜是什么?哦,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我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呀?(中国结)你们知道这些中国结都是用什么做的呢?

一条条的绳子串在一起就变出了这么多神奇的中国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呀。

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中国结,它是什么颜色的?

有红色的如意结,有红色的'鱼,有金色的花生……图形真多呀。中国结的主色是红的,又配上了金色,蓝色,绿色,看上去特别的喜庆、美丽。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中国结形状漂亮还有这么多意义呀,难怪大家都喜欢它。它送给我们美好的祝愿,祝愿我们如意、吉祥。

你家有中国结吗?你还在哪里看见过中国结呢?

这么多地方都悬挂着中国结,我们多喜欢呀。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工艺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出示《中国结》图示,制作中国结。

请幼儿看图,你在哪一步遇到了困难?请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示范,重点讲述第三步的对折法。

3.幼儿操作,提出要求,教师巡回指导。

看图示剪中国结,剪的时候要用力,但要细心不能剪断。

4 .张贴中国结,互相欣赏。

你的中国结表示什么美好的祝愿呢?请幼儿相互交流。

大班盐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对欣赏诗歌感兴趣。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在原诗歌的启发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活动准备;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1、播放ppt《雪花满天飘》,导入。

①、师:“小朋友们,我想请你们和我一起欣赏一些画面,请你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②、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听一听,诗歌中的雪花会飘到什么地方去呢?”2、学习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①、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②、师问:“诗歌中的雪花飘到什么地方去呢?”(幼儿回答)③、师问:“诗歌叫什么名字?”3、分段学习诗歌内容。①、出示图谱,学习诗歌内容。②、根据图谱朗诵诗歌。③、师:你发现了吗?小雪花最后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4、欣赏课件,幼儿分不同角色学习、表演诗歌内容。①、师说:“让我们跟着小雪花再次感受一下它的美丽旅程。”②、欣赏课件《如果我是一片雪花》③、分角色学习表演。5、游戏《雪花飘》(创编诗歌环节)①、师说:“小朋友,你愿意做小雪花吗?我做风爷爷和你们一起玩游戏。”

②、游戏玩法:

师说:“风来了!”音乐响起,幼儿扮演小雪花飘舞,师说:“风停了!”音乐停,幼儿都不动。师问:“小雪花,你飘到什么地方去了?做什么呢?”幼儿回答。音乐再次响起,游戏重新开始。教师把幼儿的答案创编到原诗歌内容里。6、播放音乐,分享创编成果,体验快乐。①、教师朗诵创编诗歌内容。②、师、幼共同朗诵、表演。③、师说:“小雪花们,我们一起飘到操场上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吧!”播放音乐,做小雪花飘舞动作走出教室,结束。

参考资料:

附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做游戏;

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

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大班盐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体验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能吸铁质的物品,并发现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铁制品。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建立合作、分享、乐于思考的品质与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学ppt

2.幼儿记录表

3.实验所需物品:磁铁、回形针、螺丝、白纸片、布片、玻璃弹珠、小铁珠、塑胶手套、玻璃杯、塑料瓶、铁盒、铅笔、布袋、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小朋友,请大家看一看,在你们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呀?

2.幼儿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然后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

3.提问: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

4.小结: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二、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铁做的物品。

1.桌上有一些物体,请小朋友们去用磁铁试一试,看看磁铁能吸起哪些物体呢?

2.幼儿操作探索,用绘画的形式填写记录表。

3.操作要求:把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画在左边的表格里,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画在右边的表格里。

4.集体交流:磁铁能能吸起哪些物体呢?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

5.观看有关磁铁的视频。

6.小结:原来,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发现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制品。

1.幼儿预测:磁铁隔着不同材质的盒子还能不能吸铁?

2.实验:隔物吸

要求:(1)磁铁一定要隔着物体去吸里面的铁,不能直接吸。

(2)不可以用手去帮忙。

(每组提供玻璃杯、纸盒、铁盒、塑料盒、木盒各一个,里面放置一些铁质物品,尝试试验。)

3.小结:原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磁铁具有穿透性。

四、迁移运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1.提问: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呢?

2.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

3.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冰箱的门有了磁铁可以自动吸在冰箱柜上;门吸上有了磁铁,可以吸住门,不让我们夹伤手;指南针可以当我们在森林里迷路时为我们指出南面的方向;磁悬浮列车也是利用了磁铁的特性建造的。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了不起!磁铁的作用真大!

大班盐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石头教案7篇

大班雨教案通用7篇

大班手工教案优秀7篇

大班安全歌教案及反思7篇

大班报纸真好玩教案7篇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及反思7篇

语言活动大班教案参考7篇

大班购物教案7篇

大班安全《游泳》教案7篇

大班教案范文推荐7篇

大班盐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