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通过写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时间,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7篇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本课的核心词汇:air, everywhere , alive, smoke,factory, smoke, dirty,clean, plant

2.能熟练掌握核心句型:it keeps them high in the sky.

3.读懂描述空气污染的对话。

重点难点:

1.能在语境中正确使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2.能用句型it keeps them high in the sky.描述空气的作用。

教学用具:

录音机、自制课件、照片等

教学过程:

stepⅠwarm up and revision(热身与复习)

1. greetings.

2. guessing game.

step Ⅱ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自主探究)

1.生词关

t: please write the meanings on your paper

air______ smoke ______ factory ________ dirty________ clean ______

alive _________ everywhere_______ important ______

2. learn the new words.

t: let’s listen and say the new words.

ss: read these words after teacher.

3. work in groups to read the new words. 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thenrecite in groups。

4. watch the screen and learn to say the sentences.

5. ask pupils to talk about the famous cities of the world in groups .

sept Ⅲlearn the story (文本学习)

t: here’s a riddle. it’s very long one.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guesswhat it is. what is it?

ss: air.

t: yes, what do you think of air?

s1: air has no colour.

s2: air has no smell and taste.

s3: …

t: yes. we can’t see it,but we can feel it. air is important to

all living things.

t: can you talk about air? work in groups .

ss: talk each other.

tasks the pupil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page 69.

step Ⅳconsolidation(拓展延伸)

think and say:模仿课文,介绍一样。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课的核心词汇和核心句型,小组讨论,谈一谈对空气的认识,学生积极踊跃,大胆表达,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4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发明性阅读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溢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小朋友/小小朋友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自身,有自身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优秀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孩子。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身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孩子,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只掌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陶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只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___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效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2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3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4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5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6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7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8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6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篇7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培训心得体会8篇

人教版四上语文教学计划精选8篇

人教版四上语文教学计划优质6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5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8篇

仁爱版教案7篇

大班9的加减法教案参考7篇

7-9入党思想汇报优秀5篇

冀教版英语上册教案7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9加几优秀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