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细腻描绘的感动和感悟,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的细节和镜头的感受,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沂蒙的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沂蒙的观后感篇1
听同事说《沂蒙六姐妹》上映了,心里就期盼着能尽快看到.那么多所谓的大片,我没有这种感觉,但这次不一样,因为片名中的“沂蒙”这两个字——我来自沂蒙地区.最终等来了——12月3日,中心领导带领全体同事观看了这片影片.
从影院出来,我的脑中一片空白.那位大娘叫什么那位从拜堂开始就没有见过丈夫一面的军嫂叫什么两三天内要完成的任务是多少煎饼、多少马草、多少军鞋……我全都没有记住.但我分明又记住了什么.是的,我的脑海里,清晰刻印下了那么多鲜明的面容,那么多生动的形象,那么多悲伤的场面……我没有流泪,但我的心在颤抖——亲人们啊,你们全在我的心中!
回到家里,老爹老娘已经做好了饭菜——他们还没有吃呢,一边等着我一边看电视.哦,是中央八套演出的电视剧《沂蒙》.多么熟悉的地方,我忘记中的老家就是这个样貌:破旧的草屋、低矮的石墙、窄小的胡同……这不也是六姐妹电影里的地方吗我的心境又沉重起来,跟着爹娘一齐看.我爹说,电视剧里那个村子,他还去过.我娘是很少看电视的,这次也看入迷了——远离家乡来到那里,她还没适应过来,也许这回在电视上找到家的感觉了吧.
连着看了几集,我的心又一次颤抖了.我仍然没有记住英雄们(在我眼里,那些乡亲们都是英雄)的姓名,但我记住了他们——牺牲前应对敌人刀枪的微笑,饿着肚子为战士送粮食的脚步,把从小养大的八路军的孩子毅然送回时的眼泪,……
我又看到了六姐妹的身影,我想,《沂蒙六姐妹》展现的爱国情怀是感人肺腑的真正原因,《沂蒙》能动人心弦也是它所展示的正义与爱国之情.
怎样样才能爱国呢从小事做起吧,莫因善小而不为;从细节做起吧,细节决定成败;父母健在的此刻就尽孝吧,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沂蒙的观后感篇2
沂蒙,血染的沂蒙,英雄的沂蒙,深情地沂蒙,让人荡气回肠的沂蒙。每当我想起沂蒙,脑海里就出现一串串血乳交融的故事,心底就迸发出令我激情满怀的名字——红嫂。
是啊,当抗日烽火燃烧在沂蒙大地的时候,当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最需要人民帮忙支持的时候,从沂蒙山区涌现了一批受尽压迫,爱憎分明,纯真善良而又无私奉献的女人。她们挣脱封建束缚,舍弃儿女情长,抛开懦弱羞涩,从田间地头走来,从灶边炕沿走来,从土屋团瓢走来,走进抗战队伍的行列,走进血与火的战场。为了正义,为了大爱,为了胜利,为了解放,舍身忘己,不惜奉献一切,用汗水,乳汁,鲜血,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凯歌。这里被称为“沂蒙母亲”的王焕于,有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又带领32名妇女以血肉之躯架起“火线桥”的李桂芳,还有祖秀莲,梁怀玉,董力生等等叫不上名字的女人。她们是红嫂,虽然没有相同的名字,没有相同的故事,但是,她们都是人民的母亲,是大爱至圣的母亲!她们给八路军补衣服,精心看护子弟兵的子女,创办地下所···
她们是英雄,是中国的母亲!
英雄孟良崮,不灭英雄情驰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是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英明领导下,在山东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运用捕捉战记,果断决策;
审时度势,诱发深入;
机动灵活,创造战机;
集中整顿,积极应战的策略,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上光辉的局面。
看着老师们脸色凝重,神情庄重的为英雄们献花圈,看着一个个数不尽的墓碑,一种敬畏感顿时油然而生。这些埋葬在这片沂蒙山区的土地下,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是为了杀敌,为了保卫祖国,都奉献他们的生命。他们是光荣的,他们是无私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安危抛掷脑后,一心只有国家的安危。踩着这片土地,我感到神圣,为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他们是英雄,是不灭的英雄,是我们中国永远的好儿子。
这场战役彰显了战士们不畏军敌,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彰显了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孟良崮战役的光辉在历史,激励了我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努力。
英雄孟良崮,将永远耸立在我心中。
沂蒙精神无疑就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勇于胜利,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吃得苦中苦,才方为人上人,,不怕苦不怕累,在学习中要耐得住寂寞,做一个独立的灵魂,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也要简朴朴素,不要攀比奢侈;
我们要瞄准方向,大步向前进,碰到困难就勇于面对他,及时摔倒也不怕,拍拍衣服上的灰,整理心情,重新出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继续前进,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
沂蒙的观后感篇3
民族歌剧《沂蒙山》观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几大振撼抨击着心怀,我想喊出来,我要说出来,我要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第一震撼:《沂蒙山》在我市盛京大剧院上演。乘现代先进便㨗的2号地铁线直达五里河车站,然后乘无障碍电梯直升到地面。哇!映入眼帘的是那酷似钻石般的建筑~盛京大剧院。而母亲河的浑河就在旁哗哗的流淌,多象一条翡翠项链坠着一稞晶莹剔透的钻石!
进入剧院内,通过严格安检。迎接观众是微笑服务。宽敞明亮休息大厅,装璜现代时尚。合理布局满足各部位的观看角度。又有适合各种演出的音乐厅,多功能厅。
第二震撼:当演出开始的钟声落下,灯光聚焦在音乐池上,《沂蒙山》小调响起,将我带入那一代一代传承,一个温暖的记忆中。
大幕拉开,屏幕上显示沂蒙山深处的涯头村。《沂蒙山》的故事从涯头村朴实,豪放,善良的村姑海棠出嫁开始。海棠与心爱的人林生结婚啦!欢快,喜悦,美满的生活刚刚开始,却被入侵的日冠炮火焚毁。送新婚夫君上前线,为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舍身取义,一场沂蒙军民忠勇报国,奋力抗击侵略者的大场面。全体演员用悲愤,激昂的演唱,与乐队的演奏融为一体。全场观众为之震撼,报以雷呜般掌声!
第三震撼:当海棠为掩护八路军遗孤小沂蒙,舍爱子小山子,小山子挺身而出引开日冠,一声枪响,小山子幼下身躯倒在血泊中。海棠扮演者~王丽达用悲愤,切肤之疼的情感演唱,动人心弘,催人泪下,滿场观众唏嘘,我泪流滿面。可看演员的唱技,表演功底深厚。她不是王丽达,她就是海棠!
第四震撼:舞美设计真实壮观!舞台设备先进,背景转换自如。雪花飘落,沂蒙大山的巍峨都真实再现。那场八路军与日冠同归于尽的炮火轰呜,逼真的身临其境。
第五震撼:更为巧妙感人的谢幕安排。当揪心动人的大戏结束后,全体演员一排排向观众深深鞠躬谢幕,而映入我们眼帘是那象征着和平幸福即将丰收的麦田。牺牲的战士们回来啦!牺牲的林生回来了啦!小山子喊着娘与爹娘相拥。又一次让我泪下,又一次全场掌声响起。
一台史诗化圣卷的大戏,让观众抱以掌声,叫好声不断,久久不愿离去。而全体演职人员又一次深深的鞠躬致谢。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是一曲蒙山沂水共传唱的赞歌,这是中华儿女曾用生命鲜血捍卫民族独立的真实写照!
感恩编剧,感恩导演,感恩全体演职人员,把这么优秀的剧目呈献给广大观众。
沂蒙的观后感篇4
电影《沂蒙六姐妹》是公司开展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教育活动期间组织观看的,它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观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说过去看过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曾让我感动,那么看完《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酸楚不已。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作出的无私而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关于沂蒙山的故事,自上小学那时起,许多我就相当的熟悉了。数次去沂蒙,都曾找寻过她的足迹。今天,当视线通过电影再次嵌入这片红色土地时,那些泪水和硝烟大写的岁月尽管走过了60多个春秋,但是,你仍能呼吸着它的气息,抚摩着它的脉搏,那种博大、那种厚重、那种凄怆总是一次次使我的眸子发酸。沂蒙人民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是血、粮食、煎饼、布鞋、和千万个战士。电影演到一半,一旁的同事突然说了一声:这就是六姐妹。其实,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这样残酷的战争,妇孺都深陷其中,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虽然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记忆也是慢慢变淡,而现实社会,耳闻目睹的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生活是艺术的本源,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源于深厚的生活积淀。电影的原型是真实的,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活泼、勇敢、和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战争年代,最贫困、最落后、最底层的山区群众形象,编剧及导演在刻画这些形象时,避免了以往一些影片惯用的空洞的说教及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只是撷取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些境界。整部作品以艺术真实还原历史真实,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艺术的享受中真切感受到伟大的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内涵,它独辟蹊径,通过细小而彰显伟大,通过画面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和观念,因而兼具了强大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功能。电影还是不错的,能体现出一些东西,特别有几个情节,能触及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六姐妹中有四位老人如今仍健在。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独具匠心的将二胡的演奏贯穿于其中,使其厚重深沉,达到了一种特殊的效果。当月芬知道自己未曾谋面的丈夫在战场上牺牲,她回到家后才清楚在自己的家中,这已是第三位献身于疆场上的烈士,在雪白的挽联中,在众多乡亲的跪拜中,低沉的二胡声奏起,悲凉凄楚,我的泪水忍不住,又一次夺眶而出。
看完电影后,感触颇深,这既是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又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我们要以沂蒙精神为鼓舞,学习六姐妹立场坚定、追求信念的崇高政治信仰;学习她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学习她们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爱国热情和工作干劲,把沂蒙精神与工作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一己之力。
沂蒙的观后感篇5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创作再度呈现红火势头,原因主要归结于:其一,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升温,使作为现代戏重镇的革命历史剧创作备受关注;其二,文旅部成立民族歌剧传承工程指导委员会,鼓励并指导民族歌剧创作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歌剧创作的扶持;其三,重大时间节点是文艺创作的坐标。自2016年以来,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将全国各地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热情推向高潮。
民族歌剧《沂蒙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时而出。全剧共六幕,演出时长150分钟。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以发生在沂蒙抗日根据地上的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等史实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百姓与八路军“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感人故事: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军走上了前线,为了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后代小沂蒙,海棠不得不忍痛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首演至今,该剧已在全国多地进行了七十余场巡演,获得广泛关注,并引发各界热议。究其原因,与民族歌剧《沂蒙山》走出了一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时兼具时代感的歌剧创作道路有关,具体体现在:
沂蒙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全新视角深化对“沂蒙精神”的当代解读,并从戏剧表现的需要出发,挖掘出了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的歌剧样式。
该剧对“沂蒙”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开掘。作品以“全景式”手法表现了沂蒙山军民抗战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区别于其他历史题材歌剧中以个人形象为主的创作手法,而是通过讲述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故事,刻画出“沂蒙人”这样一个群体形象,以承托“沂蒙山”这一宏大的主题。如,第三幕,在面对或交出八路军或“大火封洞死全村”的两难抉择时,八路军夏荷准备带领伤员挺身而出换取百姓的安全。海棠欲顶替,孙九龙说:“站住,沂蒙山的男人还没有死绝!谁跟俺去!”此起彼伏的回应声在人群中响起“算俺一个!”“俺去!”“还有俺!”面对亲人即将阴阳两隔,剧作家勾画出死亡面前,沂蒙人面对“忠孝仁义”的抉择:女人对着即将赴死的丈夫喊:“孩儿他爹,下辈子俺还当你的女人!”少年对着老母亲喊:“娘,下辈子俺再孝顺你!”……乡民们抢下伤员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孙九龙喊出:“老少爷们儿,上路了!”村民们的人物性格跃然于舞台,作品塑造出了有情有义的沂蒙群像,悲壮之情油然而生。类似的群像塑造在全剧多处都有体现,不再一一列举。
题材的深度开掘更多地反映在人物形象的深化上。作品更加强调微观历史,更加侧重于通过呈现那些创造历史或被历史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感染观众,从而使大情、大义、大爱的主题获得升华。全剧塑造了豪爽、坚强的女一号海棠,重承诺、敢担当的孙九龙,积极参军、勇于战斗的林生,温柔勇敢的女战士夏荷和一心为民的赵团长等五位主要人物,作曲家采用“专曲专用”的写作思维,为剧中五位主要角色分别创作了符合各自人物性格的、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对此后民族歌剧的人物设定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参照。
剧中以近似“双女主”的角色设定,除了对女主角海棠的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入木三分之外,对女军人夏荷的角色塑造同样可圈可点。作曲家为夏荷创作出我国第一个板腔体的民族歌剧女中音咏叹调《沂蒙的女儿》。整部作品在角色架构上浓墨重彩,场场有亮点、幕幕有高潮,在表现人物性格、增强戏剧冲突方面收效不俗。
剧中将林生、九龙叔等男性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致妥当、有血有肉,一改我国民族歌剧中男性音乐形象刻画羸弱,且多年来普遍严重缺乏阳刚之气的倾向。作曲家与剧作家对“九龙叔”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把握得尤为出彩。在选取符合其特征的音乐素材之时,更加强化了角色的戏剧性对比——当人物核心唱段《再看一眼亲人吧》响起,一个铮铮铁骨颇具柔情的沂蒙汉子的形象,已鲜活地留在观众心中。因此,九龙叔虽在剧情将将过半便走到了角色的终点和人物的高峰,但其对观众的撼动,对全剧的贡献,足以入选我国民族歌剧“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之列。
中国歌剧第一人黎锦晖先生曾谈道:“要区别于歌曲或表演唱,必须写‘乐化句’,即把寻常的词句写成音乐化、口语化极强的乐句,还要保持语句本身的情调,一层层地表现出情来……”可见,歌剧创作中声乐部分的质感,是决定一部歌剧能否立得住的关键。《沂蒙山》全剧采用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以戏剧性、抒情性、民族性、时代性交汇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沂蒙山》史诗性、革命性的内容,也为今后此类题材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表现在:
将声乐体裁置于音乐创作的首位。全剧共有45个音乐段落,唱段总计39段,核心咏叹调为11段。作曲家为女主角海棠创作了近20个唱段,其中,核心咏叹调6段。不仅如此,该剧五位主要角色,都拥有各自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剧中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抒情短歌、歌谣体以及多声部组合的合唱、重唱等也在全剧音乐中占有绝大部分篇幅,承担着塑造人物、讲述剧情、推动情节等各项重要的戏剧使命。剧中核心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世间哪有这样的情》《沂蒙的女儿》《再看一眼亲人吧》《就在山水间》《苍天把眼睁一睁》《这份恩情报不完》等,以高度的歌唱性打开了传唱度,更体现了中国歌剧近百年发展史中以声乐为主的基本范式,既是打开听众心门的钥匙,也是革命题材歌剧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制胜经验。
将旋律至上的音乐思维贯穿全剧。民族歌剧《沂蒙山》遵循中国观众的音乐审美与听觉习惯,在音乐宏观布局上采用主题贯穿的发展原则和手法,以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在将其充分拆解、打散后,运用于引子、序曲、乐曲前奏、间奏、幕间奏和谢幕音乐中。但进入咏叹调、宣叙调乃至歌谣体时则进入原创音乐部分,且衔接不断。全剧即通过无人不晓的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唤起了演员与观众的共情,留住了沂蒙题材宏大、厚重的历史感,又保持了整部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更加注重对民族风格的现代化表现。早在西洋歌剧引进之初,民族歌剧艺术就融汇了中国戏曲、民间艺术和地方音乐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开始了民族化、大众化的初步探索。歌剧《沂蒙山》对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调的素材使用已脱离了单调的移植和粗糙的改造,而是结合时代感和可听性,在充分分解后,所进行的二度创作和糅合。剧中采用板腔体结构创作了海棠、夏荷等主要人物的核心咏叹调,还在开场使用了山东民歌《赶牛山》为素材,将其作为音乐动机运用到婚礼歌中。不仅如此,作曲家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还渗透在全剧的音乐思维、音乐语言和风格、音乐的戏剧性的展开方式等。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当代表达,对民族歌剧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在众多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中,《沂蒙山》无疑是重要的探索之一,期待它继续打磨、常演常新,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创作贡献出更多经验。
沂蒙的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