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整理个人的情感,为了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需要将读后感写好,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
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
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诗的第一句是指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
我以后也应该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争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华儿女。
说起诸葛亮,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此一个熟知天文地理,通晓古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甚至能呼风唤雨的军师,可以说是主导曹刘争霸胜败的重要筹码。如今来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可真是慧眼识英才啊。
诸葛亮刚一亮相就令人咋舌,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后人因此赞叹:"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这似乎注定了诸葛亮的存在必然会对将来天下三势造成下小的影响。
果然,诸葛亮刚出茅庐便立了功,火烧新野,打得曹军焦头烂额。这此旗开得胜,使原本对诸葛亮的才智有怀疑的关羽,张飞敬佩不已。随着诸葛亮立功次数的增多,招来的嫉妒之心也越来越多。例如周瑜,他百般刁难诸葛亮,却都被诸葛亮超人智慧一一化解。比如草船借箭之事。诸葛亮早料到三天后有大雾,借雾之利轻而易举得了十万余箭。使一向自大的周瑜都不得不称羡道:"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刚借完箭,使曹操后悔不已,诸葛亮又生一计,火攻曹军。诸葛亮真可渭无所不通,竞然能够呼风唤雨,借来东南风,助周瑜火攻曹军,烧得曹军损失惨重。曹操侥幸逃脱,却又中了诸葛亮之计。各处埋伏的兵马一批又一批地冲杀出来,曹操眼看命将不保,幸而得关羽放行才能够死里逃生。孔明这一连串的计谋,把同样善于用计的曹操害得狼狈不堪。其深谋远虑足以令人畏惧。
至于后来孔明三气周瑜,更是突出了孔明的谋略过人。周瑜气量狭小,自以为是,自己智不如人,便把诸葛亮看作眼中钉,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谁知诸葛亮聪明绝顶,周瑜害其不成反遭其害。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自讨没趣,到最后连自己也被诸葛亮气死了。以致于周瑜死前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后来陆逊在虎亭大破蜀军,乘胜追击残军。诸葛亮却早已摆好了八陈图等陆逊上钩。若不是诸葛亮的岳父带路,陆逊恐怕早就死于陈中。之后,孔明遇到蛮横无礼的南蛮王孟获,孔明不但不加害,反而以礼相待,使孟获最终心悦诚服。
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且口才了得。骂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证。王朗本欲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不战自退。谁知没有说退蜀军,自己反被诸葛亮说得理屈词穷,最后甚至被诸葛亮骂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人说得好:"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为蜀国立下无可比拟的功劳,甚至在死去之后,还能以木偶退兵,用锦囊计杀死魏延,其洞察天机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呢。
诸葛亮自出茅庐之后巧施妙计屡试不爽,指挥作战无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所托,竭尽毕生精力效忠蜀国,实在是百年难遇的良臣谋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为《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2
?诸葛亮传》主要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
一、他会用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3
众所周知,蜀国的诸葛亮远征南方,七擒六纵南蛮首领孟获,蛮方才平。读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现在我来大致说一下。
南蛮造反,诸葛亮引兵远征,第一次活捉孟获,他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一连六次不服,诸葛亮便放他六次,又渡泸水,过四大恶泉,经桃花水,迎南蛮野兽,战藤甲兵,终于,孟获及弟孟优,妻子宗党人等,尽皆拜服投降,永不反叛。孟获感其恩德,乃为诸葛亮立生祠,还呼孔明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
这个故事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于“七擒六纵”。诸葛亮为什么要放他这么多次呢?因为这样才能使南蛮真正的降服。如果只擒一次就立即班师回国的话,那么南蛮也不能降服多久,久后必反。而且孔明有这个实力捉他七八次,他自己还说:“擒此人易如反掌,直须降服其心,自然平矣。”可以看出孔明的意图不是用武力平叛南蛮,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降服。
人降,不是真正的投降拜服,心降,才是真正的投降,永不反叛。《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也就描述说明了这一点,“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表面上是跟随曹操,心里却无时无刻念着刘备,这就是曹操没有真正的降服他。
所以,降其心,才能得其人。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4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我们华夏儿女遗传基因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样将国学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比较喜欢、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驾崩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但他是位无能的皇帝。不久后,南蛮王孟获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猛获。七擒七纵使猛获比较终心服口服,彻底归顺。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心胸也很宽阔。
回想起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我的笔被同学弄坏了,如果我们都板着脸,恶声恶气得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比较后两个人心里都很不开心,还要被老师放学留下来叫家长来学校,回家还要被父母批评教育。这时在我脑海里突然略过了这些像狂风暴雨般可怕的“场景”。冷静三秒后,我们并没有动手打架,而是和同学好好沟通,我主动说一句“没关系”,他也一句“对不起”,我俩都笑了。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胸怀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的道理。以此可见,比较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是自身的实力和宽广的胸怀。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5
?弟子规》有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也。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期,南王孟获起兵十万造反,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军队前进时,马谡来慰劳军队,对诸葛亮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愿丞相这次南征真正的战略目标,在于使他们内心归顺。”
诸葛亮派魏延、赵子龙,第一次生擒孟获。诸葛亮设宴款待他,接着审问孟获:“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狭窄,一举把我擒获,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决雌雄!”孟获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回答。于是诸葛亮放孟获于山中。
第二、三次,诸葛亮生擒孟获,孟获皆不服。
第四次,诸葛亮当作大发雷霆的样子,命手下人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孟获脸上毫无惧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报四纵之雪恨也!”诸葛亮见他还是不服,又放了孟获。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杨锋擒获,但他依旧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头:“这是被自家洞主擒获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诸葛亮在盘蛇谷内用大火烧死了兀突骨与三万藤甲军,孟获以为诸葛亮必死无疑。道盘蛇谷,火光四起,臭气熏天,方知中计,被诸葛亮满门擒获。诸葛亮派使臣于孟获帐中:“我们丞相还想放你回去,特派我来告知你。”
孟获滚下热泪:“七擒七纵,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获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诸葛亮脚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诸葛亮问:“你真的服了吗?”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获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为南人洞主,直到诸葛亮道沪水时孟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压服别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诚意打动别人,让别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举。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诸葛亮巧学空城计》。内容是说:诸葛亮的营里接连发生了几次偷粮的事件,诸葛亮下令全城搜查,他领兵来到一家酒店时,只见店门打开,几个伙计正在像往常一样扫地、抹桌,就没仔细查,谁知,诸葛亮抓到贼之后盘问,才知道粮食就在那家酒店里,诸葛亮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一个小贼轻而易举地骗了。
后来有一次,司马懿率领大军扑向诸葛亮的城门,当时,城里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无力抵抗,诸葛亮想起偷粮贼使用的计谋,他立刻下令:撤下城墙上的卫兵,收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只派几个老兵在城门口若无其事地洒水、扫地,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喝酒,唱起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大军看到这情景,怕有埋伏,猜不透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退了兵,诸葛亮在事后安排偷粮贼在军中做谋士。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诸葛亮鲁肃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