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读后感会激发我们对某个的深入探讨,大家在分享读后感时,可以互相启发,获得新的见解,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菲世界的读后感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史上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
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2
寒假前爸爸在网上帮我定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但是我一直没读,寒假到了,爸爸规定让我读一本书,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读这本书,有点对不起它,于是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遇到的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为苏菲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小说。直至到《柏客莱》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
读苏菲的世界让我受益匪浅。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3
在我看完《苏菲的世界》后,心中有感而发,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时时在我心中索绕,排解不开。我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的信件带领下开始思索哲学的问题。世界起源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魔镜”……每件事情都是线索,每件事情也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面前。却不曾想真相是……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界,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哲学缺乏的时代,我在这本书找到了他两者之间最美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我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世界所抱有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好奇,那将会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意义。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断定这么浩瀚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4
假期读完的第三本书——《苏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我爱极了这本书,这是我进入的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苏菲的世界》中的第二封信。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信中来信的人给苏菲举了三个例子,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个。小孩子第一次见了狗时,就会非常的兴奋,会使指着狗手舞足蹈,但是年长、见识更多的人认为那是在浪费体力。若是那个小孩子已经见了很多次狗后,或许也不会那样了。换做我们第一次见一只全身透明的青蛙、一只全身雪白的狮子或是一只游泳圈一样大的乌龟时,也会像那个第一次见到狗时的孩子那么兴奋、激动。
让我们来幻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了引力,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开始我们会异常的兴奋:我居然飘起来了!但是,后来我们会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烦恼,早晨起来,洗漱时,水是飘在空中的,我们要向太空站的宇航员一样,用一个装满水的袋子里把水挤出来,在脸上抹一抹;吃饭的时,食物会一不留意就飘走了,并且我们只能吃压缩食物;走路时,不,我们只能像兔子一样跳着前进;并且还要天天健身,尤其是腿部的运动,不然我们的腿部肌肉会因为没有引力而萎缩;睡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塞进睡袋里,固定在墙上,不然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了。这些情况一开始或许我们都会认为:天呐!这好玩儿极了!后来,我们可能会像曾经向往太空生活那样向往有引力的生活。后来的后来,我们便会习以为常,甚至几百年之后,人们会认为这样的生活理所当然。
当别人想要一个苹果时,你把你认为最好的香蕉给了他,他不会感谢你;不要认为每天早起锻炼理所当然瘦下来,可是锻炼的方式不对,反而会再长胖;不要认为每天加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板理所当然提拔你奖赏你,可是你没有给出成绩,再多的加班也是徒劳无功。
这个世界并非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屹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奇特的一本了。它既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又是一本悬颖侦探小说,还讲述了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历史。
书中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考一些自己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仿佛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了解哲学,与著名的哲人一起沉浸在哲学的浩瀚海洋中。渐渐地……我认为哲学不像我想像的那样死板,戛然无味。哲学有时只是几个诸如:“我是谁?”,“马儿为什么叫马儿”?“世界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看似简单,幼稚,实际上却难以解答的问题。
哲学不同于科学。因为前者所研究的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像:“善与恶”、“高雅与低俗”这样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具体、固定的公式来衡量对与错。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领着我走进了哲学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趣味。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7
很不容易读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啃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歇一段读一段,因为如果一口气读完的话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也会像席德一样好奇,忍不住翻讲义夹的最后几页一样,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时候翻了最后一页,没看明白,也庆幸还好没有失掉好奇心。
其实我就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对世界,对人生,对本质,对哲学,对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吧。小孩子。14岁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长大,长大了就不会有童话。
觉得在这么一段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世界史了解个大概,物理,生物什么的简单的该学的也都学完了,所以对书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学范畴的知识不会感到迷惑。反而会有一种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了它们和我们存在的意义。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时候是最难受的,看不下去。读柏拉图那段的时候刚刚开始享受的一点点幸福感马上就没了,还好到后来的浪漫主义也重拾那种阅读的快感。说实话,到浪漫主义我就顿悟了,原来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啊。之后也意识到自己活在美感阶段。也就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混吃等死游手好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及再往后就是这两天看的达尔文的这章提到《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虽说也对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总结有着和苏菲同样赞同欣赏的感受,但基于一个享乐主义者深层的悲观态度,对魔鬼的这句不无认同。也许,每个人心里,潜意识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些可能蕴藏着一个魔鬼,悄悄地,消失在梦中。
而书中说,席德,是个天使。
关于席德佳和苏菲亚之间的那段我还记得,虽然没有苏菲那样好的记忆,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书才打出来(我怎么可能那么清楚地记得魔鬼说的话!),也许是作者反讽的技巧太娴熟了吧。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尝试的东西。
而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