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观后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评价和看法,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着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主持人深情地朗读着。何h就婉如一朵美丽的鲜花,在我的眼前慢慢地绽放开来,散发着阵阵清香。

12岁何h,本与我们一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有乐趣、有梦想。然后,无情的病魔就这样推残的她的身躯――脑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她得知自己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没有哭,没有沮丧,非常乐观,表现异常坚强。当家人沉浸在悲痛万分之中时,她很坚定的对父亲说:“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那怕是一点点”。在这广西桂林这个地方有个风俗习惯――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但这可是一个12岁何h的'最后一个愿望呀!爸爸怀着极度的悲痛帮何h在捐献器官的申请书上签下她的名字。

三个月后,何h安祥的走了,医生用好身上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的生命。何h虽然走了,但她最有价值的生命却留下。她的坦然、镇定、勇敢、坚强、还有那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鼓舞着我。

我再也不能再这样依懒着父母了,一定要向何h姐姐那样做个坚强有价值的人。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我觉得我今天晚上看完《感动中国》后,对我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启发。我发现伟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才能找到伟大的所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聚集起来,那就是伟大,渲染了环境,也感动着他人。

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还有特别颁奖人物: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他们都有一些相同点,那就是勤奋、低调、不喜欢空谈。

“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你们给予了濒临绝望的家庭一丝的希望。正因为一次意外,他们体会到丢失孩子的痛,所以致力于帮丢失孩子的家庭寻找孩子,其后并建立了“宝贝回来寻子网”。到了2015年11月,已经帮超过1200名被拐及走失的孩子找到了亲人。他们并非一帆风顺的,期间受过不少的威胁,要断他胳膊什么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不移的,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被拐及走失孩子的亲人,现在是多么的绝望、多么地渴望见到自己的孩子,那些孩子可能受着什么样的伤害。张宝艳说,他们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与时间赛跑,尽快帮助他们找到家和家人,尽早实现天下无拐的梦想。

并不是只有英雄才有创造感动的力量,不用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了。你做的是幕后的工作,但却是那么的重要。徐立平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一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用生命换来国家的繁荣。别人问他为什么一直干这活,他总笑着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他的愿望却是那么简单,就是多陪父母,和父母去转转。他的平凡可能不足以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但他却能感染他周围的人。让人感动的不是“伟大”,而是行动。

?感动中国》不仅是一个节目,还是一颗定心丸。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都留下了不良的形象。感动中国的得奖人,他们用行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人依然用行动感动着世界,不应以一部分的不文明掩盖了闪闪发光的美德。

只有用心去体味,美的时刻、感动人心的时刻,才会在你眼中、心中绽放!即使那是那么小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你也会发现它的闪光之处,还会不自觉间自己也受到感染,去感动别人,带动别人。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大学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大学的肯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最大的痛苦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4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2024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篇

2024感动人物事迹材料通用8篇

2024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优秀7篇

2024感动人物颁奖词及事迹6篇

中国感动人物作文推荐5篇

中国感动人物作文5篇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作文5篇

中国感动人物演讲稿5篇

2024年度感动人物观后感6篇

观看中国感动人物心得体会6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