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案的制定过程,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教案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课标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出方格纸中三角形的高。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评价任务】
根据观察、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大脑中形成三角形的图像。
借助观察、演示、表达等方式概括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深刻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4.根据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折一折,提问、讨论、思考、概括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过程】
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外面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形?
出示第34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设计目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好的开端。]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描一描
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很多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引导观察例1的四幅图),请孩子们打开书第35页,仔细观察
(1)每幅图中有1个或几个三角形,用铅笔将每幅力中的1个三角形描出来。
(2)描完后你对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2.画一画
请每位同学在纸上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闭上眼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说一说
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辨一辨
练习九第1题。图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1、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那么三角形有几条边呢?
2、每两条线段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呢?
3、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还有三个什么?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操作:第35页课堂活动,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三)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拉一拉
在日常生活中,屋顶,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
4.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5.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只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折一折
(1)教师示范折三角形:
①折痕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成两段,折后这两段部分重合在一起。
②观察折后的三角形上有一个直角,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③把被折的三角形打开,这条折痕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与折痕垂直的边就是这条高对应的底边。
(2)学生折高,指一指哪条是高,哪条是底。
(3)问:三角形另两条边也有高吗?可以折这两条高吗?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高?对应的有几条底?
2、巩固练习
(1)标出图中的底和高。
(2)判断: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画对了吗?练习九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基本特征、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稳定性,我围绕“画--折--拉”这一线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对三角形作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渐掌握知识。体验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中,并用于我们生活中。首先,我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好的开端。然后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再通过折三角形纸认识三角形的高,通过观察,量一量得出“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的关系。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比较,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教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形象的、熟悉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自行车的三角架、高压线铁塔上的支架等,学生对此也有表象认识,但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快乐导入
师:如果老师请xx同学和xx同学同时参加一个计算大赛,你认为谁会取胜?如果我给xx同学一件秘密武器(计算器),这时候谁能取胜呢?看来,有了计算工具,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又快又准确。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快乐自学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就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数位,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板书:算筹)
师: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与远古计数相比,她的优点是有数位。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出示资料,并且讨论:你在这段资料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
不仅我国劳动人民有如此多的发明,其他国家的人为了使计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计算器:
师:现在,计算工具不仅要满足计算的需要,更要追求轻便,快捷。计算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计算工具。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
师:大家都准备了计算器,同学们互相观察,相互交流:
(1)你的计算器有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三、和谐互动,快乐展示
1、小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2、请生说一说各个按键的功能。
3、尝试计算386+179=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四、巩固提高,快乐练习
1、自己试试看
825-138= 26×39= 312÷8=
2、找规律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平均分
4、男女生大比拼
第一组:17+83=62-12=1000×5=
第二组:7865+3497=835×23= 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
(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5、作业
帮助妈妈算一算今天的家庭消费情况。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