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们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将教案制定好,教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感知10以内单数和双数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数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一定数量的卡通玩具。1—10的数字卡片若干。
2.自制小奖品和金钥匙若干。
活动过程:
1、介绍“中奖游戏”。
(1)提问:“什么叫中奖?”老师解释,帮助卡通宝宝找朋友。如果帮它们都找到了朋友(指都找到了一对一对卡通玩具),就算中奖,能得到奖品。
如果其中有一个卡通宝宝找不到朋友,则不能得到奖品,也就是没有中奖 。
(2)讲解游戏规则。
每人请出若干数量卡通宝宝来做游戏。分成弟弟妹妹两队,进行比赛。提示幼儿可用已经玩过的非正式活动中“圈一圈”游戏的方法,来玩中奖游戏。
2.第一轮游戏将幼儿分成两队进行,理解双数和单数的意义。
(1)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引导幼儿讨论:他们能不能中奖?为什么?加深对游戏意义的理解。即:帮助卡通宝宝找到朋友,就能中奖,反之则不行。
(2)第二轮比赛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弟弟队(或妹妹队)总是能中奖?让幼儿知道游戏中“请多少数量的卡通宝宝”是能否中奖的关键。
小结归纳:遇到2、4、6、8、10的数量的卡通宝宝都能找到朋友,也就都中奖。遇到1、3、5、7、9的数量的卡通宝宝都会剩下一个找不到朋友,所以不能中奖。
(3)认识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3.第二次玩中奖游戏,练习正确较迅速的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1)介绍第二次中奖游戏规则:老师抽取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抽取的数字卡片是双数,幼儿找一个朋友相抱;如抽出的数字卡片是单数,则幼儿作双臂交叉抱状。对者得奖,错者不得奖。
(2)游戏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3)游戏评价。
4.第三次中奖游戏,感知10以内单数和双数的排列规律。
(1)介绍游戏规则:有1—10的数字卡片,幼儿根据老师要求翻卡片,如翻对则中奖。
(2)出示从小到大排列的1—10的数字卡片(反面),告诉幼儿这些数字卡片是从小到大,从1开始排队的,让幼儿了解其排列顺序。游戏开始,教师发口令。1:翻出这些卡片中全部的双数。2:翻出这些卡片中全部的单数。
(3)讨论:某某小朋友怎么会较快的把全部双数卡片翻出来呢?
某某小朋友怎么会翻得较慢,漏了一个单数?有没有让他翻得又快又对的好办法?感知和积累1—10中单双数见。
(4)讲解小结。
后动延伸:本次活动结束以后,可组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区别单双数的活动。如:利用点名机会,让幼儿从学号中辨别单双数;外出时,从大街小巷门牌号码上认识单双数或双数的排列等等。从而让幼儿进一步区别单数和双数。
家长参与: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进行区别单数和双数的活动,如:家庭生活中让幼儿分发筷子,知道一把筷子在一双双的分发后,看最后剩下的是一根还是一双,来判断先前拿的一把筷子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给幼儿一定数量(10以内)的纽扣或纸牌(超过10以内的数量),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区别单双数。
反思:
本次活动前,我们已通过非正式活动“圈一圈”投放了有关区别单双数的活动材料,如对实物数一数,圈一圈的活动。部分幼儿已有将两个数量的实物圈成一个集合的感性经验,初步感知了数量中单双数的意义,但这仅是一些初步的,点滴的,零碎的经验,尚需帮助幼儿进行整理,使幼儿从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现象中抽象,提炼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因此我们设计安排了本次活动。通过多个游戏活动环节,让幼儿区别单双数,并感知单数和双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知识。使幼儿能够正确、快速地区分10以内数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差别。
情感目标:
团结友爱,开开心做朋友。
活动重难点:
理解单、双数的特点,能够快速度数出一组物品的数量。
活动准备:
1——10数字卡每组一份,单、双数分记卡,单、双数划分图组数量表,歌曲《小鱼》。
活动过程:
一、手指律动
(一)《十个朋友出来走》引出10个数字。
(二)教师请小朋友按1至10的顺序伸出十根手指头,教师依次对应出示数字1至10。
二、运用观察法、体验法,理解单、双数,了解他们的区别。
请将单、双数划分卡上分别表示1—10的数量图片两两圈在一起,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并回答问题。
(一)1、3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2、4、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1、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两两圈在一起剩一个的数有谁?一个没多的数有谁?
小结:两两圈在一起剩一个的数(它没有朋友)叫单数(1、3、5、7、9)。
两两圈在一起一个也没多出来的数(它有朋友)叫双数(2、4、6、8、10)。
三、幼儿操作,知识联系实际,巩因知识
(一)请将手中的单、双数分记卡完成。
(二)用“两个两个的数”的方式数一数分记卡上的图案数量。
四、配音乐进行集体游戏活动《海洋里的小鱼》
(运用游戏方式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按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来进行游戏: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快乐做朋友。
幼儿自由地模仿小鱼在水里游,教师扮演水草,当看到教师出示单数时幼儿表现发愁的表情;当看到教师出示双数幼儿表现开心的表情,并可以自由找到伙伴拉手或拥抱。
五、活动延伸
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数数自己选择的玩具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
六、活动分析与总结
通过先游戏后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开心,延伸活动也是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作为操作材料,使幼儿感觉一直在游戏,幼儿动手操作时,积极性特别高。真正摆脱了“填鸭式”教育,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设计适合6岁的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游戏做巩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速度特别快,没有出现混乱的现象,本节活动的效果也特别好。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地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数完还剩一个的数是单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10的实物卡片、数字卡片若干,珠子或雪花片若干,小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摸珠”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的含义。
1.教师组织幼儿从摸箱中每人抓一把珠子,然后两个两个地将珠子放在筐里。
2.引导幼儿仔细点数自己抓到的珠子,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归纳小结: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还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两个两个地数,正好数完的数叫双数。
(二)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活动反思
在教学“10以内的单双数”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提高,这样才会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案例做到了以下五点:
1、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了活动环节。
2、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4、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5、面向全体幼儿,实现了集体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名称:
数学《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区分物品数量的单双,了解单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2,感受10以内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初步尝试辨别简单两位数的单双数。
3,能愉快、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了解单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感受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初步尝试辨别简单两位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超市代币券操作卡,超市物品图片若干,彩笔(同幼儿数),标有价格的超市物品(同幼儿数),单、双标识卡,货物架。
活动过程:
一、创设2元超市购物游戏,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出示2元超市货架,引起幼儿兴趣,了解2元超市的特点。
2.出示5元代币券,引导幼儿尝试“怎样在2元超市购物”。
二、幼儿在操作中,初步体验、感受10以内的单双数。
1.幼儿操作代币券在2元超市购物,初步了解单双数的不同。
教师与幼儿个别交流后,请幼儿说一说:
哪些代币券有剩余钱币?哪些代币券没有剩余?
2.出示红、蓝房子,帮数字找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幼儿操作:将单、双数代币券分别归类到红(单数)、绿(双数)的房子里。
(幼儿操作白板课件)
总结规律:2个2个数,都有好朋友,就是双数。2个2个数,剩下1个孤孤单单的就是单数。
3.通过寻找自己身体上的单、双数,巩固对单、双数的认识。
三、了解单、双数的排列规律。
出示1-10数字,初步发现单、双数的间隔排列规律。
小结:一个单数,一个双数,单双单双,永远都是好朋友,交替排列。
四、“超市理货员”游戏,加深巩固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区分。初步掌握简单两位数单双数的区分。
1.就“超市理货员”游戏进行评析:“是否按照价格是单数还是双数摆放的物品”?
2.引导幼儿观察1和11,2和12,寻找其规律。
小结:10以上的`数字,不论大小,只要看这个数字的尾数,就能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尾数是单数,这个数就是单数;尾数是双数,这个数就是双数。
3.请幼儿对“13、14”进行单双数的区分
引导幼儿用“尾数是什么数这个数就是什么数”的规律来区分、验证单双数。
五、拓展幼儿经验,感受生活中的单双数。
引导说一说生活中用到的单双数,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生活中单双数运用的认识。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继续找一找生活中的单双数,了解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够初步建立单双数概念,学习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单双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靠说教给幼儿很难区分。我以《逛超市》的游戏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中轻松掌握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1.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通过幼儿已有的“购物”生活经验引入主题,再进一步尝试“2元购物”这一特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活动环节。
从学习“如何使用5元代币券到2元超市购物”到“我们也到2元超市”;从“你的代币券剩下了吗?”到“相同的是买到了一样多的东西,不同的是3元代币券剩下1个,4元代币券没有剩下”这些有效环节的设置,使幼儿对单双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更具象、容易。
3.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操作、比较、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理解掌握单双数的概念。
4.定位准确的拔高拓展。
在幼儿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对简单的两位数(11-14)进行单双数的区分。此过程既对幼儿掌握概念后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又避免过度拔高,小学化倾向的出现。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及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动物、背景图、幼儿操作纸、笔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一年一度的动物狂欢节开始了,森林里的动物都来参加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它们各自有几个?
(2)幼儿分别说出每个动物的数量。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进入绿色们的要求:狂欢节的管理员说,这次动物这么多,需要分批进入,首先绿色通道的是一种动物里能两个两个结对的可以优先入场。教师先示范小动物两两结对找出单双的方法:依次了解2个兔子、10只猴子、8只猪、4只公鸡、6条蛇
(2)还有一些一种动物里剩下一个的要从红色通道进入,他们分别是:7只鸟、1只老虎、三只小、9只蝴蝶、5只松鼠
(3)还有很多小动物想参加,管理员说忙不过来,请小朋友来帮忙。
(4)幼儿操作,根据能力操作材料的分配,圈完贴上墙。
(5)教师总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教师进行校对
3.游戏固新知:
(1)小动物们都区分了单双数,邀请幼儿一起前往,进入单双数的舞池,幼儿站立到单双数的舞池中(再次确定幼儿是否掌握)
(2)游戏“抱双,躲单”。
老师报10以内的数,幼儿做相应的躲和抱的动作。如:报的是单数,幼儿蹲下,双手合并放在身子的两边,表示孤单的样子,报的是双数,幼儿找到一个朋友抱抱。
4.参加好舞会回家乘车去,按单双号乘车, 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次的教研活动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采用同课异执的形式。“同课异执”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由不同的教师来执教。我在想,这样的一个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能提高我们多少的能力?不由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教学活动由年轻的c和g执教,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超市购物,感知单双数——交流讨论,理解单双数——操作、游戏,巩固单双数。虽然教案是一样的,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却有不同之处,引发我们的思考:
首先是给购物环节,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先演示怎样使用代用券(每2元圈起来)、购物、付款(把相应的“钱币”撕下来给收银员),然后让幼儿操作圈一圈,交流“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幼儿购物后交流“你有几块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钱吗?”第二个活动中教师也是先演示圈一圈,购物时直接把卡片覆盖在相应的钱上。幼儿在圈一圈完成后直接可以进行购物,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时间,使环节更加紧凑。这个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都是教师先示范,幼儿再操作。我在想的是教师是否可以再放开些,让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提升总结在后呢?
在交流环节,一个活动中老师先让剩下一元钱的幼儿逐一说“我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几元钱”,老师逐个出示相应的代用券并按顺序排列。另一个活动中老师用“代用券回收”的策略——剩下一元的放左边,没有剩的放右边,让幼儿一下子把代用券分成了两组排列,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出示汉字“单数”、“双数”以及相应的小孩图示。这个“小孩”图示也是为接下来的幼儿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给我的启示是同样的一个环节,教学效果会因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要更加关注环节的紧凑和有效,避免重复和冗长。
在感知单双数排列规律上,两位教师都用了两种颜色的卡片来写单双数,也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了排列,但第二个活动中幼儿很快就能发现排列的规律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我想原因是由于第一个活动中的卡片既有数字又有硬币图示,使幼儿的视线受到干扰。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教具的设计使用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幼儿分组操作后的交流环节是否一定需要?我感觉这样的操作活动在当时的效果不是很大,因为大家的材料不同,纠错也只是该组幼儿的参与,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其次是导致教学活动时间过长,幼儿注意力无法很好集中。我想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批改,看看孩子是否掌握。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而对于大家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该问题再次集体教学。
同课异执活动结束了。这样的研讨活动使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一节课的成与败,而是引发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它留给我们思考的很多,如幼儿记录经验的积累问题,孩子操作快慢的问题、教师提问语言的指向性问题等等。还有,教研活动中幼儿的人数都只是班级中的少数,而且一般还是能力较好的幼儿。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全班全部幼儿教学时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和指导问题,班级中剩下的能力更差的孩子的指导问题等等,都将引发我们的思考、研讨和实践,期待着这样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十以内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大班雨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