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推荐6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认真准备的教学材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教案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教案推荐6篇

高中教案篇1

班会主题: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班级:高一(3)班

活动背景:(励志主题班会)

现在的学生,很多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少数甚至成为了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因此,通过本次班会,努力唤回同学们回报爱心的良知,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3、通过活动让学生真真学会如何做人。

4、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

活动准备:

1、选拔班会主持人(2人)

2、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歌曲,如《感恩的心》《园丁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爱的奉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灯》《老师您好》《光荣》《老师礼赞》

3、搜集相关的诗句、名言、谚语、成语等。

4、准备便利贴

班会过程: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老师导入班会主题,接下来由主持人主持班会!

同学们,我说一个英语单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的中文含义,thanksgivingday,对,是感恩节,大家知道,在美国,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在这一天,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会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感谢上苍一年里对自己的恩赐和惠顾。我们中国也有??

感恩的传统,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很好的写照,但严峻的现实是,现在有不少中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会感恩,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由此我们举行这次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下面__和__一起主持这次班会,大家欢迎。

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学生讨论发言)

主持人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

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

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上学期我们已经组织过感恩父母的活动,这次的活动重点放在感恩老师和感恩同学。

学会感恩老师

列举班上的小事(插相片)(如上课睡觉、发呆、看课外书、抄作业、玩手机、乱丢垃圾等),看见这些小事,老师会怎样?同学是怎样应对老师(表面敷衍、憎恨、埋怨、丑化老师甚至与老师发生矛盾)

讨论:(1)这些小事对吗?(2)这些是小事吗?(3)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4)我们应该怎样做?

更深层:(1)你恨过老师吗?(2)你知道你的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吗?(3)你认为你的老师对他(她)自己的孩子(也是学生)照顾多吗?和你们的父母相比,他们是合格的父母吗?或者老师在学校待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经历吗?(4)你觉得这是老师欠你的,就该在你身上花这么多心思吗?

列举老师无私奉献的具体事例

老师工作时间: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一周工作六天,班主任周日都还要回学校上课,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一些老师没有时间(早读图片、辅导课、晚自习、甚至晚辅导图片,老师自己的孩子常常无暇顾及)

老师和学生谈话、去学生宿舍问候、出操、组织各种活动,协同家长管理等等晚上学生不在,老师还会亲自找学生。

高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

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

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高中教案篇3

一、活动背景

高中三年,正是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段的身心健康尤其需要关注。身体上,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却缺乏充分照顾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心理上,高一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的过渡时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和学习、家庭以及交友等带来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会有焦虑烦躁、迷茫不安的消极反映。因此,组织开展身心健康主题班会活动,是每一位同学明确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二、活动目的

1、树立塑造健康体魄,加强运动锻炼的意识;

2、让同学懂得减轻心理压力的正确方法,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阴霾;

3、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

三、班会主题

关注身心健康

四、班会时间

20xx年11月4日

五、班会地点

387班

六、班会流程和具体操作

1、开场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环节

观看屏幕图片,测试心理压力,进入心理咨询室,着重了解和寻求三个相对普遍的心理困惑的解决之道;

1)考试焦虑问题

典型症状:

对考试成绩无法正确对待和评价,迎接新的考试前容易紧张、甚至影响饮食和睡眠。

建议:饮食调节是重要的减压手段之一,如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压力会导致体内缺乏vc、ve、b族维生素和镁,因此适当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有益的;适度多饮水;避免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如果汁,干果等。

运动在考生减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运动能够增强血流量,包括脑血流量,并且运动本身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尤其是团队合作性的运动项目,这些都有助于缓解考试紧张和压力。但是,运动量应该要掌握适宜的.原则。研究表明,轻度的运动有助于减压,但是过量的运动事实上可能使情况更糟糕。

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携带有不同的物理能量。音乐对人体的作用应该包括心理和物理二大方面。考生应听些旋律优美,曲调悠扬的乐曲,可以转移和化解心理焦虑,产生愉悦的感觉。音乐还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对人体机能进行调节,比如,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从而使人精力充沛。

2)学校适应和人际沟通问题

典型症状:

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的寝室生活和班级生活,处理和对待人际关系成为一些性格相对内向和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困扰,孤独感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很多同学的内心。

请几位同学说说对于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的内心想法。

建议:

倾听歌曲《如果我们换一换》,回想自己进入高中时的困惑与不习惯,但最终收获友谊,留下动人的回忆。用信心和耐心,换位思考、主动沟通、发现优点、真诚待人、彼此尊重、从心开始,逐渐走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困境。

3)与父母的交流和矛盾

典型症状:

随着高中生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母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明显,不被父母所理解的感受存在于广大青少年的内心,与此同时,不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容易和父母发生言语争吵甚至身体的冲撞,使得家庭气氛不融洽,父母与孩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建议:

观看视频《我想更懂你》,试着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

请学生谈一谈,有没有和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是如何化解的。

高中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高中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课文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

问1:哪位同学给我们用简要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学生细读第一部分。

问2:王子察觉奸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学生细读第二部分。

问3: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学生细读第三部分。

问4: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问5: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

高中教案篇6

学情分析:

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三、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为我们的祖国拥有的历史悠久并且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又为我们的汉语的未来而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的无限膨胀,时代的疯狂前进,导致表意的汉字被排挤,传统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们极有可能成为汉文化衰落的历史罪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走经济强国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强民之途。担着精神家园建设的语文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义务接过这根书写着文明字样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还得顺利地传递下去。

二、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约法三章):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3、为严肃课堂纪律,上课如有瞌睡者,要被请起表演节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语文早自修,课代表负责,班干部协助。

2、早自修大声朗读,读出语感。配套朗读《读本》上的课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课代表要提前到我这里了解朗读任务。

作业要求:

1、配套作业,优化设计,每课一练,接轨高考

2、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摘抄用统一的练习本。

3、随笔二周一篇,用统一的硬抄本,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文要求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阅读要求:

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机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五、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教师节》

教后感:

第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阅读的重要性,课一上完,便有学生咨询如何阅读的问题,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感觉很好。

高中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

狼与鹿高中作文推荐5篇

阿q读高中作文800字推荐5篇

高中历教师工作总结推荐5篇

高中演讲稿范文推荐8篇

高中生毕业自我鉴定推荐8篇

高中生实践心得体会推荐5篇

学与思作文高中800字推荐8篇

关于孝的高中作文600字推荐7篇

高中体会与心得推荐5篇

高中团年度工作计划推荐5篇

高中教案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