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深刻读后感,读完这篇作品后,我们在内心荡起了读后感,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篇1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篇2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苏轼出生。眉山这个宁静之地,被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介绍了苏轼一入朝廷还未多久,就因乌台案被捕入狱,那时,他何尝不是一位怕死的凡人!整天盯着窗外,想入非非。潮湿幽暗的监狱,还常常伴有令人作呕的老鼠和挤满灰尘的蜘蛛网,纵使一人再有满腔热血,再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内心也会被痛苦与疑惑的刀痕划的伤痕累累。
整整103天后,苏轼出狱,却被贬黄州。这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有一个安逸之地可以静静调养了。
一开始,苏轼对于黄州这一片荒芜之地,是不知怎样调整自我的。而且那儿只有忙于耕作的农民,他很无措,又很迷惘。他找不到方法治理这里,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直到有一日雨后,雨水从屋檐滴落,不远处有一座寺,点点禅音奏响,声韵萦在苏轼心头,让他迈向那座寺。不知,他在寺里遇见了什么,但见苏轼回到家中,不再闭门不出,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
从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之地,他品茶、喝酒、写诗、作画,还不忘发明美食。他的诗褪去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一份淳美,那种只有在酿了多年后的清酒,才能散出的甘甜。
当阅读到苏轼的《赤壁》时,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我的眼前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跨越了千年的一次交谈,隐隐灯光中,我的面前还是当年那位苏东坡。他饮酒作乐,畅谈人生,可我能从他眸里,看到一片宁静的心湖。此时的他,不再是曾经锋芒毕露的苏轼,而似一位天仙,先天地生,却肉身成圣。他不是凡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同样也不是神仙,因为他并不愿被天庭的规则所束缚。
如今,仍有许多人羡慕他:为何能在当时那等混乱的情形下仍不受官场影响?我想我的内心是这么回答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如苏轼自己所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今日仍有许多人为功名和财富而钻营一生,真想让他们多读读东坡的诗词,学学他的豁达与从容,为官造福一方,为民奉献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应是,苏轼在今后再怎么坎坷的路途上,总能淡然相对的原因吧!
放下心中杂念,也勿好高骛远。要知,有些事,有些人,终将成为匆匆一瞥。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篇3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篇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篇5
夜里,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心中似乎有着太多事情无法释怀,亲情、友情又或者是成绩,那令人厌恶的一幕幕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山东,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电影,一镜到底,不给你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烦躁、郁闷此时一股脑涌上了心间,睡意全无。我从床上坐起,拉开厚重的窗帘,让外面的一丝光亮能够透进来。凉夜如水,只有那月光与我作伴,我痴痴地望着那月亮,仿佛看到了什么人的面影,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涟漪,那个名字几乎脱口而出,但我望着那一轮明月中潇洒自在的身影,最终还是没有叫出口,我看着他朝我挥挥手,带我乘着清风走进了那一幕幕过往……
苏东坡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洗礼,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在苏东坡的仕途中,有多少奸佞小人因内心的嫉妒与政治上的愚昧,不惜一切手段都要把这一位大文豪打击地无路可退,一次次贬谪,一次次远离,我们的苏东坡离那中原越来越远,离那政治的成功越来越远,有多少人为他伤心苦闷,但我们的大文豪却不以为地对他的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们的苏轼就是如此地洒脱自然,内心欢乐自然,仿佛世间一切都只不过是一阵拂过水面,带起一丝涟漪的清风一般,无足挂齿。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想拥有如苏东坡一般的豪气与潇洒,但最终都因一场雨而打消了此些念头。的确,有多少人能够像苏东坡这般因走累而旧地而坐,因下雨而放声大笑呢?
苏东坡以坦荡二字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不计较任何,纵情想了乐。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为人的率真自然当真应该向苏东坡学习,此般自然与率性岂是尘世中的凡夫俗子可模仿而来的?
如同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敢问这时间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住他的步伐?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的大文豪感到畏惧?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迫害在苏东坡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的眼中只有天下的苍生百姓,只有民间的疾苦罢了。那贬谪又怎能影响苏东坡对民生的关心?
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的生活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我的眼皮渐渐地沉了,心中似乎多了一份清明,突然发觉自己内心所烦闷之事不过是那许久未清理的书架上的一层薄灰罢了,轻轻一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又望向那轮月亮,只看见里面的人背对着我挥挥手,摆摆衣袖,走进了一片虚无,留下了“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和一阵爽朗的笑声,我在心里默默地重复着这句话,看着那月亮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读苏东坡的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