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名句,打造凤头,这样的作文才会出彩,为了写出优秀的作文,我们需要多积累一些有用的素材,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1
据说在通往法国阿尔卑斯山的道路边有一块路标:停一停,慢一点,注意你身边的风景。我想每个疲惫于旅途的人,都会情不自禁一笑,感叹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周到。
减慢速度,是为了有机会欣赏沿途的美丽。在急速变化的空间里,麻木的不只是你的眼,还有内在的心。不妨停一停吧,留点空白,让记忆收获更多有价值的遗失的美丽。
常常有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千方百计地从工业革命中收获了提速的利器:轮船、火车、飞机,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在速度记录疯狂地被刷新,快到想让“光年”作单位时,我们突然发现快到让人窒息的速度反倒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眼前一片片转瞬即逝的风景,如同一场弥漫的大雾,看不见,摸不着。美,明明近在咫尺,却如此远在天边。
于是我们追本溯源,想起古人的踏雪寻梅,想起古人的饮觞赋诗,想起古人的舞花弄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风景你多久不曾接触了?一直想念《浮生六记》里的闲情逸致,若放我半日时光,偷得浮生半日游,想必也是好的。所谓的风花雪月,不外乎“缠绵”二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纵使悲伤,也有足够的时间够你痊愈。这些岂是一个“快”字所能达到的境界。
这样说来,减慢速度还是为了给心灵找一地休憩之所。现代人的各类综合症,“城市病”大多与速度有关。当地球变成“地球村”,当人类还在为这一进步洋洋得意时,我们最终还是悲哀地被烙上“孤独”的可耻的烙印。你的心累了吗?从过早被剥夺的童年,从忙于奔走补习班之间的少年,从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青春……恍然大悟自己竟不知不觉中走向成年。是时间太快抛下了仍无反应的你,还是你速度太快忘记了时间?任何速度都不能给心灵打上一针生长激素。心灵的生长需要时间的积淀,慢了才会真实。
行走于当今社会,无法让我们抛下速度的潮流,任性地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那么至少让我们认清速度的实质,适当给自己留些空白。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2
不知道身体里的什么阴差阳错,我的脸上长出了红色的斑点,密密麻麻的,丑陋到了极点。本来我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现在落到这亩田地,真是苦不堪言。刚开始发现这些红色斑点时,我全身的鸡皮疙瘩一溜烟直冒,然后就是由然而发的烦恼。
烦恼一:我们班的同学特爱嘲笑人,现在我成了个丑八怪,不知他们会怎样嘲笑我,这是一个迷?
第二天来到学校,到了教室门口,我都不敢进去了,生怕同学们取笑我。可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于是,我硬着头皮,低着头, 迅速地回到坐位。可一坐下,就暴露了我的形像。周围的同学立刻问:“你怎么了?”我看他们并没有“恶意”,就回答:“生病了。”他们就不再追问,并没有嘲笑我。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第一关大获全胜。
烦脑二: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三五天就吃一次药,我是吃怕了药。现在我的脸上长出了斑点,就得吃药,不吃就不会好,还是得吃。
当妈妈把药放到我面前时,哝哝的药味扑鼻而来,闻到药味时我全身直打哆嗖,闻味就知道药苦。我心想:怎样把这碗药灌下去呢?”突然眼睛一亮,心想:如果往药里下糖,药就不苦了吗?于是,我趁妈妈不注意,一个劲地往药里下糖。喝下去时,甜滋滋的,完全不苦。
第二关也大获全胜了。所有的烦脑都烟消云散,一切风平浪静。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3
窗外寒风呼啸,天上本就不多的云儿,更是被吹得分散了开来。我望着窗外灰沉沉的天空,思绪又飘回了去年冬天……
疫情期间,我在家中上网课,出差在外的爸爸则是被困在了外地。
数学考试的卷子发下来了,我考得并不好,紧盯着试卷上一个个的红叉叉,眼泪就似开了闸门,不住地往下掉。屏幕中的老师,紧皱着眉头,批评完了同学们,开始讲评试卷。我却无心听讲,这试卷上一个个的红叉叉,就像一把把尖刀一样,重重地刺痛着我的心。我强忍着泪水,可它还是不争气的落了下来,一滴,两滴……泪水落在试卷上,上面的字迹都被晕开了,我心里更加难受了。
“吃饭啦!快点过来呀!”妈妈在厨房里喊我,她的声音断断续续,总是被锅铲敲击锅的声音打断。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格格,想不想爸爸呀?”电话里传来爸爸亲切而又有些陌生的声音。我仓促地擦干眼泪,赶忙回答道:“嗯,想。”我仿佛看到了电话那头的爸爸满脸笑容。“爸爸马上就能回来了,等爸爸回来,给你做你最喜欢的红烧肉,好不好?”一提到红烧肉,我心头一紧。
还记得几个月前,爸爸在机场和我告别,用充满鼓励和希望的眼神看着我,说:“只要你这次考试考了100分,等爸爸回来就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好!”那响亮的,胸有成竹的一声,至今仍回响在我耳边。
爸爸继续问我:“你这次考得怎么样啊?”这句话明明是以轻松的口吻来说的,可空气中那股温馨的气息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我半天没有吭声,爸爸好像从我的沉默不语中听出了什么。我忍住哭:“只有……只有八十五分。”沉默,我似乎听见电话那边轻微的叹息。窗外寒风瑟瑟,吹得玻璃窗哗哗作响,这声音,在静的可怕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考得这么差?你上课没有认真听吗?”这一句话,就像发酵粉一样,使我心中的委屈一下子放大了,眼泪再也憋不住了,喷涌而出。
挂了电话,我心中空落落的。屋子里的暖气在窗子上蒙上了一层雾气。擦去水雾,望向窗外阴冷的天空,偶尔有几只鸟儿飞过,黑色的身影在空中一掠而过。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起来,我迟疑了一会儿,不情愿地接起电话。“喂,格格啊,爸爸刚才说的有点重。等爸爸回来,给你做红烧肉。”原来,爸爸还记得我们的红烧肉之约,我的眼泪再次落了下来。但,这是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妈妈从厨房端出热腾腾的饭菜,探出头来,温柔地看着我:“别哭了,咱们继续努力哈。快来吃饭咯。”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4
【作文材料】
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特别想见狄奥哲尼士,曾多次派人去请他。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最终,亚历山大只好亲自去见他。当时狄奥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晒太阳,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哲学家回答说:“唯一的要求是,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在归途中,亚历山大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宁愿是狄奥哲尼士。”
【范文广场】
坚守内心的木桶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像狄奥哲尼斯的木桶一样的,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地位的提高,许多人渐渐迷失了自己,将心灵的栖息地一点一点让位给了浮躁、繁华。而还有少部分的人,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木桶,从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美好的人生。
“当我们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约翰 列侬曾这样说。而我们当下的许多人,正是每天疲于奔命,即使赚得钱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却仍不满足,在生命的行程中,总是搭乘高速铁路,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从来来不及欣赏,生命匆匆而过,到头来,才发现,双手紧握的,只是满满的空。
许多人都像亚历山大一样,羡慕着狄奥哲尼斯那样拥有内心木桶的人,面对着权力、地位、繁华,却无法舍弃。很少有人,能像狄奥哲尼斯那样,几次决绝地将繁华拒之“桶”外,只专注于享受桶外的阳光。
与其带着面具,十分痛苦地为别人而活,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原则,倒不如安静地栖息在自己内心的木桶,享受温暖的阳光。当高尔基为了自己晚年的繁华、舒适,不惜屈身于自己最痛恨的人,放弃了自己坚守的信仰时,依然还有沈从文那样的人,为了坚守自己内心的木桶,放弃了荣华富贵的前程,专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高尔基的晚年无疑是舒适、安逸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出卖了灵魂的痛苦。相反的,沈从文的晚年虽然清贫,但依然有着“每日看船摇橹挂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的闲情逸致。
所以,在我们设个匆匆忙忙的时代,有时坚守内心的木桶,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很多,当然,也不必所有人都做一个呆在木桶里的哲学家,但至少,我们应该为自己繁忙的生活留下一点空闲的时间,追求心灵更高的境界。就像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的乔布斯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舍弃一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去换取更将丰富的人生。
“我不要谋生,我要生活。”王尔德如是说。是啊,我们每天疲于奔命,又有几人享受过真正的生活?坚守自己内心的木桶,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块安静的栖息之地吧,也许这样,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
简单生活,诗意栖居
在这个信仰失落,情感缩水,文化粗鄙的时代,太多物质化的追求,太过复杂的社会关系,被无视契约牵绊住的人们很少能如同诗人荷尔德林所说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人们多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机智,却少了一分优雅。
古希腊注明哲学家狄奥哲尼斯视富贵如浮云,是尊卑如敝屣。他拒绝了征服了希腊的亚历山大,帝王的许诺于他而言不如一只木桶一缕阳光。不同于执着于在社会立足实现功名的智者学派,狄奥哲尼斯认为世界上的权威补货时可笑的错觉,他漠视世俗的习惯于形式,崇尚原始而简单的生活。
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梵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活得简单的人之一。在其带有浓厚悲剧性色彩的一生中,梵高始终对艺术抱着一种堪称为固执的简单执着。出生于神职人员世家,不顾亲友的反对,他放弃了苍白无力的上帝,用最浓重的色彩涂抹出心中的理想国——那里有旋转的星空,被风吹乱的柏树,露天咖啡店的座椅,和火焰般燃烧的向日葵。经济上的窘迫丝毫没有影响他心头的快乐和幸福感,避开世俗扑面而来的单一审美,他在郊外的阿尔潜心于油彩的世界,巴黎的纸醉金迷与他格格不入。他太简单,太执着,太固执,以至于宁愿饿死在画板前,也不愿放下周中的画笔。当夜空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般重视自己的时世弃儿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更富有创造力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5
人在这世上,学到的最美好的东西,一个是爱,另一个就是感恩。
人要懂得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母亲就像是一位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员工,唯一不同的就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不管事烹饪、裁缝、照顾家庭,样样都难不倒她。我们生病是谁在照顾我们?我们一回到家就有香味四溢的晚餐,是谁做的?夜夜不休照顾我的人又是谁?她是我们的妈妈!每天总是最早起来,最晚入眠,不眠不休打理着家庭,不求任何的代价,只愿我们好好的过日子。
“受人点水之恩,要以涌泉回报”妈妈的恩惠要用多少的“涌泉”回报呢?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一句话也好,一个拥抱也好,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没甚么,但这个小动作会让妈妈得到格外的温暖,帮忙提衣服,帮忙做家事,洗碗、摺衣服,任何一件事都能减少妈妈的辛苦。
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不要把任何事都当作理所当然,适时的慰劳母亲的辛劳,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事,很多人都来不及孝顺,因为活在当下都不懂的惜福、感恩,发现时,时间已晚,不如现在开始行动,来感谢这个不眠不休的`员工吧!
“知福、惜福、在造福”是现今社会中要学习的一门课题,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好像忘记了“感恩”这两个字,任何事都觉得是他应该要这么做,也忘记了“谢谢”,多说一句话,人生就会不一样,或许你觉得没有什么用,但随着日积月累,你的人个就会有大大的进步!“感恩”、“谢谢”挂嘴边,人生会多出一片蓝天。
“我最惜福感恩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不相同,在每年的”母亲节”,我会买一张小卡片,一份礼物,和一张“愿望兑换卷”,还有最重要的,准备一个真诚的心,来感谢母亲。“愿望兑换卷”是要用来让妈妈使用的,在他任何有需要时,可以使用,让我来达成他的愿望。一句妈妈我爱您,一片真心,将换来满满的爱,惜福感恩人人皆要做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用嘴巴说说,赶紧行动吧!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6
清晨,一声声鞭炮声把我唤醒。来到阳台,推开窗子,一阵阵秋风送来金桂的芬芳。今天,是个好日子,是普天同乐的国庆节。
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街道上一尘不染。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前往鳌江的万达广场。这一路,郁郁葱葱的树木站在道路两旁,车子们一辆接着一辆向前奔跑,犹如一条不见头,不见尾的游动长龙。
车子们的吼叫声亦有规律,时大时小,时长时短。一大早,车子们进行跑步比赛吗?道路两旁来自各地的小草们举起双手,为自己的“车子明星”加油喝彩。
走进万达广场,人山人海。每个店铺的门上,都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橱窗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气球,装饰成“国庆节快乐”。人们开开心心地进入店铺,大包小包地提着出门,喜气洋洋。
因为今天既是国庆节,又是中秋节,喜相逢,百年难得一见,举国同庆,月圆圆,人团圆。
回到家里,我们一起团聚吃酒庆祝。奶奶已经烧好了丰盛的菜肴摆上桌。一家人边吃边聊。爷爷笑眯眯地说:“以前,科技很不发达,只有扇子陪我们走过炎热的夏天。连吃也吃不饱,睡也睡不好。只有在过年的时候,鸡鸭才会上桌,供我们享用。现在这样的好生活,以前是想也想不到。”
是啊,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电脑、电风扇、空调等高科技用品,你争我挤,看谁跑得更快!我们再也不怕炎热的夏天!想吃美食,菜场里应有尽有,也可以手机点点快递上门美食。以前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比如想和远方的亲人聊天,打开微信就可以了。
现在这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源于祖国的繁荣富强。
晚上,我们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圆月,吃着美味的月饼。我在心里默默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篇7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有关的得与失素材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