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原文抓中心有助于我们写出优质的读后感, ,优秀的读后感是要有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的,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1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2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3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4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迷上了那本《顾城的诗》,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诗集,收录了顾城近一百首诗歌,在这些作品中,诗人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诉说着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感受最深的《一代人》中的这诗句,已经成了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这是顾城最想表达的主题,也是我理解这本诗集的钥匙。诗人从小好发高烧,孤僻成性,可固执的诗人,不安于现状,他对这个世界的复杂、黑暗与残暴有清楚的认识,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己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固执坚毅却也纯洁。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支黑色的笔,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绘这个世界。在文字的背后,在那个哀伤幽怨时期,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却也斗争,却也呐喊。他注定要用这支笔写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写破所有令他不满的黑暗,同时他用那双眼寻找光明,一步步发现光明,让阳光与光明充斥身旁,让正义和美好回到身边。虽然顾城仅仅活了37年,但他却一直认真用眼睛去发现美好与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难免有痛苦和不快,心里彷徨也正常,难过也正常,但我们总是要学着去面对,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阴云,用自己的心,试着拨开阴霾。像顾城那样,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仍然保留着心中的那一份快乐和对生活的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实就是需要一颗勇于面对困难的心,在失败后,在挫折后,鼓起勇气,收拾行囊,继续前行。
顾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积极和乐观,仍留存于那一首首简短精炼的诗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恋顾城诗中的快乐世界,所以我也要让我的眼睛,变得积极乐观,去发现,去看破一切的繁杂之事,拨开阴云,去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为喜欢《顾城的诗》,我也要像顾城那样,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5
早就知道顾城是当代的朦胧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次仔细的品味了几首诗,确实如此,诗中表现出一种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心中浮想联翩,特别是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充分表达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忧伤,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孩童时期梦想着成为华罗庚式的科学家,成为黄继光和雷锋式的英雄……,充满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正如“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挣扎、奋进、努力拼搏,表达的正是龙的传人的精神血脉,表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渴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愿意编织美好的画,画下未来,去寻找光明的前程。
但现实的路并不是想象中的美丽,所有的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一个的破灭,“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现实的生活需要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从来就没有嗟来之食,需要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经历生活风雨的磨炼,最终才是美丽的彩虹。“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画,不断地努力,最终会寻找到我的归宿,虽然许多的梦想破灭,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就想呼唤:祖国-我伟大的母亲。
联想到当代,社会进步非常大,生活条件优越,不能坐吃山空,依靠前人的成果,更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发扬中华龙的优秀传统,任性地坚持、任性地传承,为民族永远的屹立在东方添砖加瓦。我任性,“一个被妈妈宠坏的孩子”,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6
读一个人的诗,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诗人在写什么。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读顾城的诗,就如进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又在其间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你又会觉得着忧伤如铅一样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因为这忧伤写出了一代人的忧伤,是面对现实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留给了我们一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诗。
顾城大部分的诗都是清新自然的,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自然纯净,就像古代主张“性灵”一样,他的诗如同自然的宠儿,与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觉得顾城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认真的构筑着自己的童话城堡,别人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顾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后,很多人都说顾城杀害了他的妻子,这让一个如此纯真的诗人顿时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魔鬼,我觉得这对顾城是不公平的,从一个人的诗便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顾城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只有一个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
学习诗歌写作,就应该看顾城的诗,不仅要从中学习他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学习他的内心,回归本真,“性灵”再现,这就是我在读了顾城的诗以后所感受到的,诗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本真在,诗就在。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篇7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能够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续自我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刻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我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能够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能够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我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绪,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远和近顾城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