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好了从而能提升个人的写作水平,读后感不是照抄原文是自己对书上内容的理解,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书傅雷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1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及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作为父亲的傅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首先,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了儿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现实中又有谁能完全做到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尝到点甜头,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对待长辈,不分轻重,时不时还会恶语伤人;教育子女一遇到点小困难,便畏首畏尾,总想着去逃避,不愿担负为父的责任……是时候该静下心来想想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其次,深深触动到我心灵的是,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颇深印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故事。”诚然,每个人都有展开翅膀,飞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们是多想看着我们茁壮成长,却又多想不愿我们离他们而去啊。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为的还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能有点出息?恩情深似海,这份爱,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来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教诲,也决不能辜负了这分情,更要争做栋梁之才。
在阅读中我也感悟着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也要勤奋努力。我开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唠叨,是这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的,如今想来都是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我想既会成长父母,更会激励我们青年,让我们更深刻领悟亲情的含义,做人的追求。强烈推荐,你也来读一读吧!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2
在老师要求下,我极不情愿的打开了在床头的那本书——《傅雷家书》,我本是不愿看的,心想:一本家书,往来的信,不就是父母对孩子常说的教导吗?
但当我打开后才发现,傅雷对儿子的教导绝不仅仅是我想的那样,不单单是“饮食寒暖要极小心一点儿差池不得”“不要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饱满)的精神”,更有“现在正是设计你下一阶段生活的时候,应当振作精神,面对当前,眼望将来,从长考虑”“希望你们二人除了相亲相爱之外,永远能互相尊重事事商量,切勿独断专行”除此之外,更有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傅雷言语间透露的温情,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傅雷高深的学问,没有傅雷对艺术的感悟,更没有傅雷对生活的乐观。但傅雷面对儿子出国时的伤心,面对儿子不来信时的急切,和我的爸爸对待我的担心一样。我想,这更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
我的爸爸的确在有些方面不如傅雷,但是他会在下雨天帮我打伞;在天冷时给我加衣;会在我骄傲时提醒我做人要谦虚;会在我迷茫时给我指示前方的路;在我无助时给我光的希望。他是我的偶像,更是我的英雄。
当我们在父亲面前任性地逆反时,有多少人发现父亲双鬓的微白?
我们渐渐成长,父亲却在一天天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懂事,不让父母操心,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尽自己所能理解父母。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4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5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我们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也要尽力做到。傅聪的爸爸傅雷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家长。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学习跟不上,孩子哪里还有向我们学习探讨的条件?
记得我有一个同事大姐,从农村里出来城市打工,工作十分的勤奋,一直被单位评为劳动模范。但是,在孩子学习上,她是一筹莫展。因为她没有多少文化。后来,她做了一选择,下了一个决心: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什么,她就跟着学什么,自己不懂得,就向孩子请教!这样孩子不仅是妈妈的老师,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家应该很难想象,从孩子一年级开始,这位大姐就和孩子抵头学习的场面。好难啊!但是,这个大姐就能做到!到后来,这位大姐,已经能很熟练的写文学稿件,投递到单位的宣传部门。而且,有时在单位内部的宣传杂志上也有了她的文章!
如果希望孩子学得更好,就要有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虽然很难,但是,这何尝不是提高自己的一条路径!
傅雷在孩子艺术的道路上的指引,是毋庸置疑的、是饱含关爱的。这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父亲对儿子艺术提高的一个期待!
我想你更好!我想你更棒!我想你走得更远!孩子!对你最真挚的是我对你的爱!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6
终于,我用了一个月的零碎时间看完了这本《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家书傅雷读后感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