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读后感7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认真读书,我们才会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 ,对同一本书不同时候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可以通过读后感记录下来,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飞向太空港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7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1

作者李鸣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 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他所著的这本《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从那儿以后,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纷纷将卫星送入浩瀚星空。虽然有失败,但航天人却从不气馁。致使在当时出现了像美国,苏联这样的航空大国。

而中国是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近30年,才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那个辉煌的夜晚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中国又在1984年后将第六颗卫星发射。或许是中国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又或许是中国的航天技术惊为天人。美国将屡试屡败的“亚洲一号”卫星卖给中国。让这个刚展露锋芒的先前一直落后的国家来发射这个卫星。

这其中的辛酸未曾经历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屡屡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谈成一家公司,老板却破产了。虽然最后是成功的,但这是用航天人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成功发射“亚洲一号”,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的自己的亲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见。有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姑娘,因发射场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于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都抽空给患有怪病的女儿翻身。指挥员胡世祥的母亲、岳父接连病故,但他却未能回去料理后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母亲照片。

中国航天业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泪,甚至生命换来的。但他们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无怨无悔。

所以我们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2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是选自《吊古战场文》的一段话,这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环境像极了李鸣生的第二故乡——西昌,但就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轰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传奇!

跟着李鸣生的七步曲之章——《飞向太空港》, 我仿佛来到了1990年4月7日那天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那就是个穷山沟沟,但在那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把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外太空!就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经历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又可歌可泣的事情,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传奇人物,现在的中国是远近闻名的航天大国,但在几十年前是那么的渺小。那段时间,那些航天人是多么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读了《飞向太空港》,让我知道,不是只要一个火箭和一句“点火,发射”就能实现飞天梦想的,在那中间是多少人挥洒着汗水,用尽了青春,多少人满怀希望走进发射场?直到年过花甲,还在发射场艰苦付出。有不注重穿着打扮的总总师任新民、有只要知识不要命的火箭女专家……在那工作的还有很多,犹如天上的星星,有些会渐渐隐去,但也会有些渐渐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留着平头已到中年的“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年轻时的他还‘命令’过陈赓大将灭掉烟头呢!在西昌的谢总已67岁了,年轻时的那股劲减弱了,他平易近人,十分开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

发射场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但也是一个有牺牲的地方,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随时都会要了这里正在坚守的工作人员的性命,但是他们却不惜一切代价,在不停的努力,岁月已让他们弯下腰、驼起了背、白了发、长起了皱纹。可他们却在4月7日那天,在那个山沟里……笑了……笑得十分的轻松,十分的甜。他们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白费,那时所有人都笑了,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凝聚成的光,就是祖国走向航天路的光明!

看完这本书,我热血澎湃,心里十分的激动!我们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阻碍已被清除,中国已满怀憧憬和自信在外太空尽情遨游,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人,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年华让中国成为航天大国。作为21世纪好少年,得到优越生活和优质教育的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像那些航天人一样,飞向属于我的太空港!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3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4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暑假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久久品味《飞向太空港》,我思绪万千,爱不释手。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识,一步一步缩短我与 心中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学习航天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5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6

作者李鸣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人用squo;长征三号squo;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的squo;亚洲一号squo;卫星一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读完之后,我被中国航天人们的精神品质所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说是squo;天灾人祸squo;也不为过。在squo;人祸squo;方面:别的国家在卫星制作方面对我们实行封锁制度,但我们并不服输,在航空领域的squo;泥坑squo;中摸爬滚打。就这样摸索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卫星squo;东方红一号squo;以及squo;长征squo;系列的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航空领域零的突破,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不仅如此,因为当时我们的科技落后,资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国对我们不屑一顾,导致我们四处碰壁。经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国家的肯定,却因为一些国家在背后使坏使我们错失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良机。

在squo;天灾squo;方面,因为在最初修建发射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极多,在我国专家们的多次讨论后,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西昌作为了修建发射场的地点,但因为西昌四周群山环绕,所以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在一次百年难遇的泥石流中,发射场的一些部分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基地的官兵们齐心协力,将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这种工作效率令我钦佩!中国航天人正是通过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squo;亚星squo;才得以成功发射;在运送升降平台的路途上不少官兵为此牺牲。因为大山封路所以卡车无法安全通过,得知此事的各地群众齐心协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药,炸开了大山,护送着卡车安全的通过了葫芦崖。看来squo;亚星squo;的成功发射同时也离不开全国群众的努力!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纪的到来使我们中国的航天力量再上一个阶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要传承中国航天人的珍贵品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7

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带着和作者同样疑问的我,翻开这本《飞向太空港》,想要看看作者给出的答案。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傲人成果,被称为中国的“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太空对我而言,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援助;一部神秘的天书,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失,万物的生长;能听到大自然的笑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道来。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开始,人类对浩瀚太空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研制更大推力的火箭,研发独特性的卫星和航天器成了美国、苏联、欧洲空间局等国家和联合体着力攻关的方向。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可以将很多杂物以及卫星直接送到太空之中,苏联的国际空间站,成了太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相关国家和机构,发射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通信交流的方式,为人类的太空之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最大动力。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而正是这不起眼的我们正在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们既渺小又伟大;既无足轻重,又在创造探究宇宙的伟业宇宙的面纱才被我们掀起一角浩瀚的宇宙奥秘。

这是一条漫长的旅程,也是一条激动人心的旅程,让我们整理好行装,一起上路吧。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百合文读后感7篇

怀念老陆读后感7篇

《作文素材》读后感7篇

长袜子皮读后感7篇

好书读后感400字7篇

读名著的读后感模板7篇

读西游读后感作文参考7篇

草木屋读后感精选7篇

观潮读后感15字7篇

海晏的琅琊榜读后感7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