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整理和梳理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提高我们思想认知的过程,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金《寒夜》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1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2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3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官商勾结等混乱腐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4
巴金的小说向来给我的感觉是不会过分得注重技巧的表达,更多的是将小说作为其情感的“宣泄口”,时代的“传声筒”,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说实话,没有办法真正地去衡量人物价值的好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社会烙印。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为人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大学时期还有着对教育理想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一种救人济世的情怀所在,我想,这也是其吸引树生的一点,精神理想的共鸣碰撞,但是进入了社会,他却变成了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越来越艰难,意志越来越消沉,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好像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小职员,就算到最后将死之时,有了一丝“我想活”的希望微光,但也只敢低声讲给自己听,而不敢像“树生”一样大声地向时代发声,我想二者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最后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汪文宣是时代的“边缘者”与“彷徨者”,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弃儿”,他一只脚还留在以母亲为代表的旧社会思想道德伦理制度的温暖港湾里,一只脚又渴望迈向以树生为代表的新时代社会思想的世界里,导致其位于二者之间痛苦不堪,甚至自己开始“造梦”,试图以假象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可这个梦究竟是一触即破的,就算身体在一起,可心呢?
作者给文宣安排的“肺病”这一个点,牵动了全文,呈现出了生活百态和表达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诉求。母亲和树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与周围世界的人与事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内部及与外来入侵者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命运与天底下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仿佛我们就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之中,该怎么抉择,“树生”奔向自由是真的“自由”了吗?母亲安排每一步,结果真如其所愿称心如意了吗?一直想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那么小宣作为他们的儿子,教育状态又如何呢?“柏青”与“钟老”命运的安排不像上天的捉弄吗?“我”的这个病,怎么说来就来了呢,怎么偏偏是“我”呢?中国的社会究竟怎么了?太纠缠了,矛盾了,让读者也觉揪心,这个社会的血淋淋的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加以正视,就算我们如今已离那个时代很远了,可是当代社会的弊病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人的“看客心理”,不知不觉地就在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就没有了吗?小人物的这种苍乏无力感,自卑懦弱,“鞠躬主义”难道就没有了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难道就没有了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东西难道没有吗?有的……
看完这本小说之后,我在难受之余更加地进行了反思。一直觉得人一直都在有“韧性”地活着,在这个复杂扭曲了的世界里,有着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我很佩服“人”,但也惧怕“人”,但是我不会对“人”低头,虽然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事情自己真的身不由己,但还是希望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试图用欺骗隐瞒真相,不要追悔莫及,不要做鲁迅笔下的“醉虾”,不要无脑地去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等等……
?寒夜》的基调是“寒”即冰冷的、刺骨的,“夜”即黑暗的、孤独的,但却能在一本小说中,如此集中地进行多种情感需求的喷发,这样的情与景的相称,给读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是久久难以平静的,却也是让人反思的。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5
在读《寒夜》的时候,有种读巴金的《家》的感觉,从头到尾,给你一种阴郁,沉闷,压制的感觉了。除了小说你那浓浓的母爱和夫妻之间那不时感动的爱情,剩下的,确实只能是“寒夜”了——抗战胜利前——经济萧条——难以为生的寒夜。
觉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亲汪母,他妻子曾树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本来,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它的稳固性是最高的。但是,当其中一个角不牢固的话,这个三角形也就不稳固了。小说中汪母和妻曾树生的关系就是动了三角形的角——不稳固了。在读小说,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过后想想,是否是传统和进步小资产阶级。汪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得有点入骨。她痛恶儿媳那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早出晚归,参加舞会,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厌恶,巴不得她离开。而曾树生,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独立,甚至能支持难以维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参加舞会,都不假。这注定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可是她们也都是爱汪文宣的,因此她们的战斗往往为了汪文宣而达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谓的“大好人”,事实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在出版社一个小小的校对职员。无疑,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困难的,人情稀薄的社会。这里没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们疏远,甚至同事集体写信要他别去上班,怕传染给他们。除了钟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钟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两个人最后都双双病死。汪文宣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软弱,缺乏鲜明的个性,事事谦让,没有心机。他夹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是相当难做的,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深爱他的妻子。在她们每次争吵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面前替妻子说话,在妻子面前替母亲说话。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们还争吵的时候,他深痛欲绝。最后曾树生离开这个家,随银行牵到了兰州,还有她的男朋友银行的陈经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但她还是每月都寄来信和给家里相信的费用。说明她对这个家,特别是汪文宣,还有在学校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而那时汪文宣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只有母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笑容,只有压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了。可是,这个家的苦难,并没有改变。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干。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已经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
巴金《寒夜》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平安批读后感5篇
★ 空城计读后感5篇
★ 七兄弟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