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对电影情感的整理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1
队伍被带到中原地区某地,进行飞机跳伞前的封闭式训练。其中一项就是跳平台,开始是从离地面一米高的水泥平台上往下跳,三个月后,平台高度升到一米半,再过三个月,平台高度升至两米。接着就在两条腿上绑着小沙袋或者砖头,继续跳。每天固定跳500次,小腿肿得像冬瓜一样的粗。十个月后,小腿逐渐消肿了,硬得如同铁棍一般。
教官说,带着降落伞从近千米的高空往下跳,接触地面的瞬间,双腿所承受地面的反冲力,是人的实际重量的八倍。当时战士们的平均体重约为110斤,携带的武器装备约为30斤,每人的实际重量约为140斤,人体承受八倍的反冲力时所受到的袭击程度可想而知。而且着地时要求双脚要稳稳站立在地面上,不宜向前倒地,尤其是不能向后倒地,以避免伤及尾椎而致残,这需要多大的脚力来支撑啊!
当时的训练口号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战友们相互鼓励和帮助,个个都像生龙活虎一般。
从近千米的高空往下跳,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就有一次,班长申军武第一个跳出飞机舱门,而新战士张胜文是第三个跳出飞机舱门。没多久,张胜文的降落伞离班长的降落伞愈来愈近。糟糕!新兵第一次跳伞,对伞的操纵还不是那么熟悉,慌乱之中踩在了班长申军武的伞上。班长的瞬间反应是:危险,张胜文处在极端的危险中:在伞上面的伞是进不去空气的,等于降落伞已经失去载人的功能;如果不果断进行施救,张胜文将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坠到地面摔成肉饼。
张胜文的伞失效后,24根伞绳将他的全身紧紧地缠住。正当他和失去功能的伞一同往下坠落的一瞬间,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班长申军武伸出手来紧紧地抓住了张胜文的一根伞绳死死不放,两人共用班长申军武的一具伞安全地降落到了地面上。
一只手,一根伞绳,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承受住一个人的一百多斤的重量。班长的那只抓伞绳的手却永远的残废了。
班长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也要挽救战友的生命。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2
“三、二、一,点火!”一声令下“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婉如巨龙般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梦想,从世界的东方腾空而起,飞向那神秘、深邃的宇宙。此刻,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已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
这一次飞行,是我国进行太空行走的第一次,也是我们有史以来搭载宇航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一次,也是最激动人心,最让我们炎黄子孙自豪的一次这三位航天英雄不知带上了多少个“第一次”而奔向了太空。
我们在欢呼、激动、为这次飞行的成功而庆祝的时候,有谁能想到他们在成功之路上流下了多少汗水?他们每天都要在失重的环境下进行艰苦的训练,而且还要在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下经受考验不过他们不负重望,每次训练的成绩都相当出色。他们知道,自已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和每一个中国人给予他们的厚望。除了这些,我们也应该为这次飞行的圆满成功来感谢那些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日夜奋战,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没有你们夜以断日、废寝忘食地工作,那么谁会去设计火箭,谁来研究火箭的性能呢?更别提发射火箭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你们也是航天英雄!是你们,把荣誉给了别人,将劳苦留给了自已。是你们,始终默默无闻,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伟大英雄!
这些人,和那三位宇航员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一群人,正是因为他们发扬着团结一致,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的一群群人,中国才会大步地前进,国家的事业才会像火箭一样腾飞,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他们,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因为这些,他们的名字不仅会在我心中,还会深深地铭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3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人和月,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年来风尘仆仆,所成就的功名,轻微如尘土,带兵沙场南征北战八千里,看到的只是天上的云和月。
其实关于爱国的,不当表现在诗句中,也可以表现在名人故事中,在许多名人中,就有那么几位伟大的人!
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从这两个事例中,其中最感动人心的是钱学森,他是为了祖国,外国多想留住他,可最终他坚持回国,发明了导弹,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爱国事件,比如有的人当听见国歌响起,就会马上立正,正式红旗,或者高唱国歌这些都是爱国的事情,其实爱国也相当于爱自己!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4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身忘死,让青春卷起了担当的波涛。他们中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医护人员,有“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有上门挨户排查、不分昼夜坚守社区、镇村的基层志愿者……他们用奉献与责任绘就家国担当。青年担当就要立足岗位、把握当下,锤炼品德修为,增长本领才干,勇于创新创造,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青春是一张单行票,没有“回岸”的渡船,这是青春“用之而不觉,失之难再得”的珍贵之处。兑现青春价值、饱满青春分量,要秉持“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急迫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责任感,激发立行立干、攻坚克难、担当好义的情怀与风骨。如在防疫之中,广大年轻党员干部坚守防疫前线,或抢救病人、或驻点守卡、或巡查登记、或上门服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让青春的“红色”光耀夺目、熠熠生辉。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吹响,广大青年可投身乡村大地、可带领群众致富、可勇赴边远山区等,寻找一款烙印时代符号的色彩,以担当为马、以开拓为梦,让青春定格永恒。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五四精神,铭记那段历史。“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今年冬天,面对疫情,举国上下没有退缩,青年更不应退避三舍。作为老师,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5
时间的步伐总是沉默的,我们不经意间溜走了。转眼间,又是一年的金秋九月,这也意味着学生们已经准备好上学,回到学校继续他们的学习之旅。随着开学,我们又可以观看《思政第一课》,它的节目以其不同的教学方法为特点,平时我们在课堂上感到无聊,而思政第一课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和现身的说法。
9月___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的《思政第一课》在观众的期待下准时播出。今年的主题是“__”。回首往事,今年是今年是《思政第一课》播出的第十五个年头。《思政第一课》是一个公益教育项目,通过时事热点和真实感受,向广大中小学生展示核心价值观,对现代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回想起了每年思政第一课节目记录了祖国的一些辉煌事件,看完后我感到骄傲,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党,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成长的同时弘扬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长。
此时此刻,我心中只有一股汹涌的热血,它时刻提醒我,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学会以坚定的态度为祖国的利益着想,保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贯彻祖国和党的路线,紧跟其后,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勇往直前。
观看了今年的思政第一课后,这让我明白,我们伟大的党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我们伟大党的坚强后继者,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篇6
国防是什么?
曾经,国防是连环画中的一帧帧图片:是崇山峻岭之上蜿蜒绵亘的秦长城;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指挥的金戈铁马;是岳飞“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精忠报国;是郑成功“开辟荆榛驱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踌躇满志……
国防是课本中的一篇篇文字:是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的视死如归;是狼牙山五壮士拼尽最后一滴血的宁死不降;是董存瑞高高托起炸药包的勇毅果决;是邱少云烈火焚身不出一声的坚韧刚强……
国防是电视中的一幕幕影像:是《英雄儿女》中面对着围攻上来的敌人,王成发出的气壮山河的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亮剑》里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拼到最后一人的骑兵连长嘶哑悲壮的“骑兵连,进攻!”;是《八佰》中陈树生与敌军同归于尽之前,给母亲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之后的纵身一跃……
曾经,国防在我眼中,就是誓死抵御外侮,是战场上的厮杀与短兵相接,是烽火硝烟和枪林弹雨。但到了今天,在这个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国防被赋予了更加广泛而深厚的内涵。
国防是扎根边疆,默默无闻的誓守。我们祖国陆地边防线2.2万余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余公里,沿海还有6500多个岛屿,岛岸线长1.4万余公里,这些数字的背后,屹立着的是无数年轻战士的使命和担当。“备边足戎,国家之重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边防始终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就是因为我们有英勇的边防军人,他们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驻守在高原海岛、在戈壁口岸,承受着边关冷月下的孤独与寂寞,守护着后方的国土与人民。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韶华,描绘捍卫着祖国的边防线。
国防是灾难面前逆行救人的无惧。我们曾面临过很多次灾难,或地震或洪涝,或天灾或人祸。高楼成废墟,内陆变汪洋。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的子弟兵都会如神兵天降,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九八年抗洪抢险,数十万年轻的战士从全国各地奔赴抗灾第一线,和当地百姓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堤坝,最终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战士不顾余震不断的危险,在废墟中艰难的寻找发掘,从死神手中抢救回一条又一条性命。为了重建灾区和外界的联系,十五位空降兵冒着生命危险,从五千米高空纵身跳下。这一跳,让无数中国人看到了解放军守护人民的决心。“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因为心系人民,才有了灾难面前逆向而行的勇气和无畏。
国防是面对侵犯寸土不让的血性。喀喇昆仑高原,我国的西部边陲,面对外方蓄意挑起事端、非法侵权恶意挑衅的行径,我们的边防战士在持续的克制忍让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对其暴力行为予以坚决反击,用一腔热血和年轻的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面对血腥和危险,这些战士没有畏惧,没有后退,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不仅仅是古代典籍的一段文字,更是我国军人保卫疆土、誓守国权的坚定信念。
国防是危急时刻接你回家的温暖。从局势动荡的也门安全撤离600多人,从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尼泊尔首都机场接回近6000人,成功营救出在海外遭绑架劫持的近20名同胞,在全球范围内妥善处理近6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权益与安危的领事保护案件……每一次安全撤离,每一次及时营救,都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祖国母亲对海外游子的强大庇护;而这每一次行动,也彰显着我们国防实力的不断提高。
国防是保障人民和平安宁的堡垒。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平从何而来?积贫积弱的国家没有和平,软弱可欺的国防换不来和平。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了上百年的侵略和践踏,从腥风血雨中浴火重生的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凭空而来的和平与安宁,只有科技发展起来,国防强大起来,我们才有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底气,才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震慑力,也才有可能求得和平、守护和平。
国防是助力中华振翅腾飞的自豪。“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国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防的强弱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加强国防,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各种复杂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国防在哪里?在茫茫海岛,在雪域高原;在高楼大厦,也在灯火阑珊。国防,更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国人关注国防,国防就近;国人忽视国防,国防就很遥远。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国防的坚强壁垒,国防的昌盛离不开军民强烈的国防意识、国防精神和国防热情。人民的国防,需要人民的力量,我们必须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了解国防的意义,加强国防意识,履行国防义务,军民一心,上下协力,才能国家安定,社会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2024思政课直播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