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获了不少新的想法时,就很必要动笔写一篇心得了,在动笔写心得之前,学习大家都有先明确目标,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篇1
生动叙述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梁家河》一书出版了。读后引起了我深深思索。习近平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寻求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从个体行为的差异中,理解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许多理论家认为,要研究人格应首先对个体差异进行科学的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做出不同反应,及怎样做出这些反应。(美.里赫曼,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p3)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当时的延安,自然环境艰苦,物质匮乏,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他们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如何对待生活,成为考验知青的一道难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个体他坚信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个体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所引导,他对改进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兴趣也是如此。
在阿德勒看来只有理解了个体的目标,才有可能理解其个性。而习近平的目标是什么?他说作为一个人们的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个永恒的目标,激励着习近平,使他战胜了政治和生活的苦难,勇敢的生活,顽强地生存。这就是阿德勒的个体目的论。即目前的行为是受未来目标导引的。人们在生活中有一个目标——追求完美,这一目标有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它而奋斗。
爱民,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就是习近平人格中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要实现的完美目标。当他当过一回逃兵以后,习近平下决心在梁家河扎下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他要做一个北京娃,山里娃。他从父辈的教诲中,知道了要想扎根山里,就要有一个团结观。团结乡亲,理解乡亲,多考虑别人。带着这样的squo;团结观squo;,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squo;团结观squo;,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squo;能团结人squo;成为他鲜明的领带风格之一(《梁家河》p56)特别是他当上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以后,为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现状,做出来突出的贡献。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的话题就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p82)梁家河多山,耕地面积少,他当上党支部书记,为了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决定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就是修坝拦下淤泥,在梁家河沟口形成一块新的土地。但是这件事,老辈人敢想不敢做;还有就是在修坝的地方有十二户人家的坟墓,被认为是风水宝地,不愿迁坟。习近平给他们讲科学规划,破除迷信观念,以情感人,大家感受到习近平一个外来户,却愿意给大家办事受苦。人们的疑虑打消了,很快修坝的事情就开始动工了。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坝修好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使习近平当大队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富的财富。(p96)在梁家河习近平做的另外一件轰动一时事就是给大家修沼气。梁家河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做饭烧火的材料太少,而砍伐树木烧火做饭,造成了水土流失。习近平知道了四川省农村用沼气做饭的报道后,决定在梁家河也要修沼气。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很难一下接受。习近平先到四川去调查研究,然后进行试验,在根据梁家河的实际状况,就地取材,减低成本。克服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难题,终于在1974年7月中旬,建成了延川县,乃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延川县做饭烧火的问题。习近平的行为,体现的是为了实现完美目标进行的一种社会创造性。它既体现对人的一种激励,暗含了对人类的的尊敬和关心。
习近平从小爱读书,立大志,知行合一,这使他能够成为农民信任的人,成为一位好领导的根本原因。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人格魅力。当年一起当知青的黑荫贵说: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p105)2013年3月习近平说:我爱读书,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当年来延安时,习近平就带了两大箱子书籍。在繁重地劳动之后的夜晚,他就着煤油灯读书,常常早晨起来,脸都被熏黑了。因为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p73)他读的书范围很广。有古代的,现代的,由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p71)中国的有:《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林海雪原》《野火春风逗古城》《中国通史简编》;外国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怎么办》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等。习近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p70)其实,习近平更多的在思考人生问题,在为治国积累治世之才。他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squo;生存还是毁灭squo;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p40)习近平把读书与求知紧密联系,用来思考许多现实问题。他读了《当代英雄》后,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读了《怎么办》,也学着书中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睡光板床、雨天淋雨、雪天搓雪、洗冷水澡。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做一个革命者。他在后来驳斥西方国家污蔑中国,说中国是魔鬼,是一个墨菲斯托。对此,他用自己的读书知识,指出西方人这样说中国,一是就连德国人也没有理解《浮士德》;一是证明了偏见往往难以消除。当然他特别欣赏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这一切,证明了习近平在阅读中思考成长,不断关心现实问题。即是修身,也是为平天下,为了远大目标积累才华。
亲民,不忘本,有情有义,伟大中见真情,体现了习近平人性美的人格魅力。我是陕北汉子我就是一个农民。他日理万机,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大事,但他绝不会忘记乡亲们。2015年2月习近平回来看望乡亲们,他记得迎儿、向前、春娃、迎春、成儿、随娃、张卫庞、石春阳……这些小时候的伙伴。给他们送来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无论在福建、在浙江、在上海、在北京,他心里永远惦记着乡亲们。他为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1994年吕侯生生病,习近平给他寄路费500元,请他去福州治病。回去的时候,习近平有给他买了机票,送了2000元路费。村民梁耀才妻子病重,习近平寄来1000元。他学会了陕北话,他最爱吃陕北的搅团和酸菜,他把婆姨带回来,介绍给大家。他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当时的知青王翠玉说:在习近平的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是梁家河的村里娃。
平凡中见伟大,苦难中立大志,身为领袖不忘百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就是习近平身上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我是一枚80年代的硬币,我已经老了,原来银白色的外表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锈迹斑斑,说实话,我生得很漂亮,通体银白,因为正面印有八达岭长城,所以又有人喊我长城币。
钱老了,很多事都忘了,我不记得出生在哪个制作间了,也忘了一起出生的小伙伴了,你也知道,作为钱嘛,身边的朋友总会换的勤快,通常新来的朋友还没打招呼就被兑出去了,我也是常常被换得头晕眼花。算着,我已经在外流浪了四个多月了,于是,我成功打入了敌人内部,在一个书店的透明玻璃瓶里安了家,因为被安插到了底层,我免了被兑出去的痛苦,终于,风水轮流转,我又一次成功的上位了,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感谢那个店员,如果不是因为他闲的无聊乱晃我们家,我也不会那么快被换到上层,领会到俯瞰天下的快感。
给我一份人民日报一道清亮的嗓音打断了我埋怨的思路,抬眼间,便看到一堵黑墙出现在我面前,他穿着一件不太合身的灰色中山装,面容清俊,约莫40岁,皮肤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灰黑,对了,还有一种味道,我形容不出那是什么,但是与地道的北京人不同的,我之所以会记得他,可能是因为他的形象与每天来来往往书店的人不同吧。
自从我跟他回来,他就时常用他那布满裂痕的指腹摩擦我,然后絮絮叨叨说一堆事,我觉得我受到侮辱,作为钱,没被花出去,就说明职责什么的没有落实到位呀,但时间久了,我也就不计较什么了,也慢慢的了解了他的前半生,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依稀还是有些悲伤的。
从北京到延安,我感受到了路途的遥远,感受到了泥泞路的颠簸,我似乎闻到了黄土高原漫天黄土的味道,我看到一对对农民和知青卷起裤管下田锄地,看到半山坡上散散的坐落着黄土垒起的房子,看到稀稀疏疏的枝杈平铺在地上,接着,这一切都被一辆卡车扬起的沙尘掩盖了,模糊了,黄土的味道越来越远,我的思绪也飘回了现在,那布满裂痕的手又开始摩擦我了,只是那双手一次又比一次无力,我突然有些害怕。
一些事情,在我始料不及的情况下还是发生了,在他50岁那年,他的腿因为常年劳累落下病根,轮椅成了他后半生的依靠,我知道我们不能一起远游了,可悲呀,前半辈子他跨越了半个中国生活,后半辈子他却不能走了,兜兜转转间,他将自己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那片黄土地,那是他第二个家。
2010年了,我很老了,他也老去了,我被他的儿子放在一个铁盒子里沉睡了。
一抹刺眼的白光将沉睡中的我惊醒了,我不悦的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词:小偷,我虽然只是一枚银币,但我身上存在的都是历史呀,紧张时刻我只能想到我的这一条价值,我紧闭双眼等待裁判。
出乎意料,我并没有觉得很晃,我只觉得他慢慢的将我拿起,温柔的将我放在掌心,他手掌里的温度让我很贪恋,我好像又回到从前,我们去旅游吧又是一道清亮的声音。
他是位旅行家,他的孙子,我们去的地方不多,但每年都要在某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他告诉我,他想代替他走遍中国,看着中国强大,看着中国崛起。
2012年6月15日,我们抵达甘肃酒泉,因为神九就要升空了,我们想用双眼记录这神圣的一刻,2012年6月16日18:37:21,神舟9号飞船在甘肃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当神九的尾巴扫过夜空,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给神九的,更是给全国人民的,这掌声的背后是一种科学自信,是一种百分百的统筹控制,是一种对中国航天人的充分信任,这就是中国人,只要真正的想做了,认真了,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再次独领风骚。
2015年夏天,我们去了新疆,说实话我是拒绝的,因为实在太热了,但今年新疆还是挺热闹的,我想应该得益于一带一路的爆火吧,看着中欧列车在新疆的土地上进进出出,车上深蓝色的集装箱格外醒目,那奔驰的列车如飘扬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蓬勃发展的最好代言,不得不说,中国这头雄狮醒的太快了,中国用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中的地位益加巩固了,这的确该使中国人热闹起来了
……
嘭一声脆响,穿起我的那根绳又断了,我头顶上的那个圆孔也已经被磨得不成样子了,我真的是太老了,已经想着睡一觉了。看着我的一生也算很精彩了,伴随着两代人,陪伴了半个世纪的中国,我用的是我用我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个新生力量的发展,它贫困的时候,我听见了,它富裕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看不见的我替他看了,他见证不了的我替他见证了,若时光倒回,我想亲口对他说:我是你的眼。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篇2
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旧居,梁家河。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我们经历了飞机、地铁、动车、公交、电瓶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才到达了梁家河知青旧居,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尚且要如此辛苦,更难以想象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和一群北京青年下乡插队时的艰辛历程了。他当时只有十五岁,就要经历这般艰苦卓绝的磨练。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参观知 青旧居时,我看到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和生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习总书记任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想尽办法寻找各种书籍充实自身。我觉得当代青年大学生也应该有这种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小伙伴",他们是长安大学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我们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还互相采访了对于梁家河的参观感悟和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期望。
接着我们采访了当地的农民伯伯,从他的口中我们得知,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大家都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政府也大力扶持他们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创业。我们还面对党旗进行了入党宣誓,需然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我依然怀着对中国共产党无比的敬意庄严宣誓。我们还参观了习总书记当年为梁家河村打的第一口井,第一个沼气池,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
我认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学生干部学习。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篇3
我们要向学习,公私分明,坚持原则,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对群众有情有义,时刻念着群众冷暖疾苦,把关怀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宁都县竹笮乡侧排村第一书记熊东生
2015年3月28日晴
连日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习奋斗过的那片热土。一路走来,筑坝淤地的攻坚克难精神激励着我,敢为人先建设全省第一口沼气池的胆识鼓舞着我。一路走来的感悟颇多,我不禁想用日记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
在梁家河,有乡亲介绍,当年习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3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自掏腰包买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一是坚守原则,要储足脚跟底气;二是坚守原则,要保持满腔锐气;三是坚守原则,要频吹暖心之气;四是坚守原则,要运足丹田真气。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报发票这样的小事,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在村里工作,时常遇到群众诉求不一、意见分歧、利益分配、决策决断等需要我们去裁决。比如村里财务支出、农村低保评定、公益事业建设等工作,时常闹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那么什么都会变成一锅粥。这样,群众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脚,工作起来站在人前矮三分,说起话来低三度,较起真来怯三分。因此,我们一定要向习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
当然,坚持原则,必定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会让个别人心中不舒服,会得罪人。但是,只要我们行得端、做得正,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我们还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我决心以这次学习考察为新的起点,今后工作中以习重原则、重情义为榜样,做既当坚持原则的铁面包公,又当群众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篇4
近期,市政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梁家河》活动,通过赴革命圣地延安、梁家河进行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广大党员干部心灵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启迪,大家纷纷提笔,写下了深刻的感悟。即日起,“安康政务微平台”开通“感悟《梁家河》 传承延安精神”栏目,精选部分心得体会,供大家交流学习。
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深入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在梁家河学习期间,我们认真参观了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村党支部及村史馆。
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有以下三点体会。首先,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做人做事处处都透露了一个 “实”字。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了陕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
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作为一名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为群众服务,少让群众跑路。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党员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党员带头干。作为一名党员,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政务服务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党员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我们只要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对工作的信心,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工作者。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篇5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去梁家河参观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