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在当前的环境中,只有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才能加强教学质量,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梅花桩教学反思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梅花桩教学反思优秀8篇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1

语文课本中处处奔腾着情感的激流,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形态转化为鲜活的情感的雨露,浇洒到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对准音调,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呢?我以我教《梅花魂》一课谈谈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产生情感体验。《梅花魂》这篇课文是著名女作家陈慧瑛用深入灵魂的`情意来抒写外祖父对祖国对故乡岁月那无可替代的爱。如何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呢?我告诉孩子们:“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已经60年了,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文中描写外祖父教学“我”学习古诗时的片段极富有感染力,每读到文中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的情境中。

二、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是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感悟思乡情时,我都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读出老人思乡时的沉重心情,我想这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三、启迪想象,引入情境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梅花魂》中有一段表达思乡爱国情怀的话:“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梅花实际的品质,把这种品质和爱国志士的精神联系起来,走进老人思乡爱国的情感世界。

离开情感,语文教学将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语文,因情感而美丽!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2

今天,常老师给我们新岗教师展示了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梅花魂》。常老师的整个课堂激情澎湃,她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感情感染着学生,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非常精彩,也很有感染力,既引领了孩子们去思考又创造了新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则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常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学生加深了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到了华侨的爱国之情。

回顾常老师的.课堂,给我感触最大的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对话课堂的创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话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这几者相互的沟通: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以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不仅仅拘泥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这节课中,常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师生对话”为例,在课堂上,常教师的教态非常自然,语言更是简练,她始终在做孩子们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像旧课堂的老师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是真切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至于“生生对话”,常老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梅花魂与思念祖国的联系时,小组讨论环节设置的非常及时,不仅调动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欲望,而且在小组共同讨论交流中,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其二是对朗读训练的把握。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语文课标也曾指出各个年级段都要注重读的训练。在这堂课上,常老师非常注重“读”的训练,并且将读贯穿到了课的始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而课堂上的“读”也采用了多中形式的读,反复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在处理重点段落时,常老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弄脏墨梅图,大发脾气”时,给学生充分自读时间,紧紧抓住“轻轻刮”“慢慢抹”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

纵观常老师《梅花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形式多元。且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体会深刻,常老师能将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都是需要我好好学习的地方。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3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一、教学效果

本课是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让学生弄清了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二是弄清了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二、成功之处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我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三、不足之处

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要是能通过欣赏梅花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4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应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规律,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我正是做到了这几点,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令我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把握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恩德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巧妙的方法,干巴巴的说讲,不如学生一见,因此,我课前采取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梅花特点,并利用挂图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了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为什么要写梅花,本节课课堂上通过同学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上看,也确实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感兴趣,这也是我本节课成功的第一步。

二、读中感悟,大胆创新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多悟。本节课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也真正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自己读书,大家评议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探究性的解决问题,课堂上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的很透彻,特别是人物的品质,学生也感悟到了课文中以物喻人的写法和好处。

三、重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本节课我考虑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相信课堂上同学们把文章内容改编成了课本剧,表演出来了,而且是比较投入的,尤其是我班李奇同学表演的更出色,从中反映出他真正体会到了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重视了孩子的品德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反复体会,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每个孩子都真正受到了爱国主义。

通过这节语文课,我认为教师只要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5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课文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通过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的哭;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一、 创设情境。

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花,由花引到对梅花的了解。自然而然地导课。在体会梅花精神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中华民族那些有节气的民族英雄。通过交流,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文中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受到一次独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将成为孩子们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

二、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感悟,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最后我认为“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想想为什让你感动?”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感情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

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想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想到了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文天祥,想到了不辱使命的苏武,不顾威胁利诱,冲破阻挠回到祖怀抱的钱学森,想到了王二小,江姐……望着他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6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透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齐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正因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本课的难点是明白《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课是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潜质,因此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透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要让学生弄清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联。

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透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再在明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透过欣赏梅花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透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7

?梅花魂》一课它有着十分用心的好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教师就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老师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老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教师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是通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教师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通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通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特色化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8

第四课《梅花魂》是一篇饱含深情地爱国之文,文章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描写,表现了外祖父虽身在异国他乡,却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具体事件的描写。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外祖父的“读诗落泪”、“爱梅惜梅”“临别增梅”等画面的描写,来刻画一位身在异国,却心怀祖国的老华侨的形象。

二、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丰富外祖父的`形象。语言描写,神态刻画,动作烘托等多种手法的共同运用,是外祖父这位虽然地处他国,却依旧拥有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首位呼应。小学阶段的课文基本都采用这样一种手法,前面交代的内容,在文章结尾的地方都一一得以体现。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开头交代看到梅花就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祖父,结尾再次交代外祖父送我《墨梅图》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一腔拳拳的爱国之情呀!店面题目,别有深意。

梅花桩教学反思优秀8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优秀7篇

大班胃教学反思优秀7篇

冰和水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优秀6篇

门和窗美术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中班熊来了教学反思优秀6篇

爱梅花说作文优秀6篇

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反思8篇

积木教学反思8篇

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梅花桩教学反思优秀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