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详细记录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感受,写实习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想必大家在实习过程中都收获颇多吧,一定要认真写实习报告记录下来,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的工程地质评价。
3、参观工地,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基坑设计与施工的影响和地质灾害与边坡工程的治理。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实习日程安排
1、12月12日上午跟车前往湖山地区,陡山顶采石场,沿盘山公路步行下山;
2、12日下午前往阳山参观断层地质;
3、13号上午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三、实习内容
第一天12.12
今天上午下了不小的雨,雨中的山顶采矿区更加泥泞不堪,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
此次实习由于天气关系,我们着重参观了泥盆系的茅山组。参观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十分详细的为我们解说有关茅山组的地形地貌。茅山组总厚度达115m,与坟头群整合接触。孔山北侧采石公路东端出露厚度约20m。为紫红色间夹灰黄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岩石原生色为灰黄或灰白色,岩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现紫红色。
下午,紧接着到了南京周边的汤山,有阳山碑材景点,已上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天下第一碑,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由于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其它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石材且品质甚好。
进得景区,迎面是一块巨碑,上书“阳山问碑”四个大字,为江苏女书法家孙晓云所书,字好,寓意更好。导游说,阳山碑材给后人留下太多疑问,所以有“问碑”之说。这块碑同时也是一个参照物,神功圣德碑如树起来,整个高度会是此碑的十倍沿着山路台阶走了二十多分钟进到山里面,终于依次见到已沉睡六百年的碑材。映入眼帘的先是碑座,再是碑额,最后是碑身。从介绍文字可知,碑座石材高17米,长23米,重达1.6多万吨;碑额石材高10米,长22米,宽10.3米,重约6千吨左右;碑身石材长51米,宽4.5米,高14.2米,重约8800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关于碑材的“身高”、“体重”说法很多,争论了半个世纪,这里取景区的介绍。
第二天12.13
早上我们乘车前往南京地质博物馆,展开我们第二天的实习,此站主要目的是认识矿物和岩石,增进我们对矿物和岩石的感性认识。
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有的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见过,但更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听研究员和老师讲解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不过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称“戈壁石”、“风雕石”,常见的有球状的和块状的,主要产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细石经风吹雨打后形成类似玫瑰般的结晶石,这种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场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收藏价值。科普馆里同样陈列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第四纪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动物化石,如距今数亿年的震旦角石、莱德利基虫、创孔海百合、狼鳍鱼、拟蜉蝣等,不一而足。
四、小结
为期两天的工程地质实习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这次地质实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在实习过程,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上来,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来,再从观察到的实际对比理论,分析其中的异同,知识得到了运用、加深和巩固,这是我们实习的主要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2
地点:xx市xx县东汤峪
一、实习目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二、实习内容:
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黄邦强等,1984),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3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宋**
日期:20xx-6-6
指导老师:刘传孝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 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 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 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 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实习报告《地质实习报告》。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 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4
实习地点: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广州番禺莲花山
实习内容:
1、观看影像资料—不良地质现象
2、地质图阅读,工程勘察讲座,阅读收集整理资料
3、野外实习:莲花山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
4、编写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5
众所周知,实习报告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的文本。它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实习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种实习报告供给学生下载参考。如有不满意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以下为本文正文。
实习目的和任务
实习过程
完成工作量统计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1、1气象、水文
焦作的气候属大陆季风型温暖带半干旱性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4.4mm,年最大降水量为921.6mm,年最小降水量为289.4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区内河流有丹河、峪河、西石河、三门河,丹河属黄河水系,其余属海河水系。丹河和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它为季节性河流。
1、2地形与地貌
焦作市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南部为黄河、沁河冲洪积平原。全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山区地面高程200-1790m地形陡峭,河谷深切,岩石裸露,发育地表岩溶景观,地面起伏大。市区及市区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形略向南、南东倾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80-200m。
在长期内外地质营力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山区和冲洪积平原二个一个地貌单元。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山地和冲洪积平原共划分为七个二级地貌单元。分述如下:
山地
1、构造侵蚀中心
分布于市区北部山西境内的晋庙铺、柳树口、夺火一带,山体呈北东向展布,标高1000-1790m,地形陡峭,沟谷深切,似峰林地貌。组成山体岩性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2、构造溶蚀低山
分布于寨豁、赵庄、西村、黑龙王庙一线以北,地面标高500-1000m。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组成山体岩性多为中奥陶灰岩,地表岩溶发育。有溶隙、溶沟、溶槽及大型溶洞。
3、构造剥蚀丘陵
分布于近山前地带,标高200-500m。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平缓。地表多出露中奥陶系灰岩和石炭—二叠系砂页岩。
山前倾斜平原
分布于山前一带,由季节性河流堆积而成。由坡洪积斜地、冲洪积扇群、扇前洼地和交接洼地组成。
1、坡洪积斜地
不连续地分布于市区东北部的方庄、薄壁近山前地带,由重力和坡面水流作用堆积而成,粘土、碎石、卵石等组成的坡积物呈倒石堆状或围绕坡麓堆积构成坡积裙,坡积裙相连组成坡积斜地。
2、冲洪积扇
在丹河、西石河、山门河、子房沟、翁涧河等河流的出山口处,间歇性暂时洪流堆积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冲洪积扇。不同时期,不同河流的洪积扇重叠或相连,呈带状沿太行山前连成一片。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粘土、卵砾石等。
3、扇前洼地
分布于铁路线以南至新河间的朱村—于村—墙南—待王一带,为西石河、翁涧河、山门河洪积扇的`前缘地带,地形低洼,地面标高95-85m,微向东南倾斜。组成物质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夹有沙层。
4、交接洼地
分布于新河—大沙河一带,为黄河、沁河的冲积平原和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由粉质粘土、粉细砂土组成。地势低洼,地面标高100-90m,微向东南倾斜。
在山前冲洪积平原中上部,分布有十几座煤矿。采煤引起地表下沉变形,地表形成塌陷坑。据调查,焦作矿区有较大的塌陷坑17个,塌陷面积近70km2。
2、区域地层
2、1地层
本区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出露于山区峪河口,薄壁一带,主要岩性为中等程度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和混合岩,厚度大于1000m。
震旦系:分布于山区马鞍石水库一带,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浅红、紫红色石英砂岩,厚度100-500m,。
寒武系:出露于丹河、峪河等深切河谷中,与下伏震旦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总厚度300-500m,分下中上三统。下统主要为泥灰岩、泥质灰岩、砖红色页岩和砂岩,中统下部为紫红色页岩、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亮晶灰岩、白云岩,下统是中厚层状结晶白云岩。
奥陶系:山区广泛出露于地表,山前倾斜平原区则隐伏于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总厚度500m,分中统、下统。下统出露于深切河谷两岸,岩性为青灰色细晶白云岩和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中统广泛分布于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区除局部埋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外,大部分埋藏于石炭系地层之下。是一套碳酸盐地层,厚度约400m。岩性主要是黑色、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石炭系:山区零星出露,山前平原区则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是一套由灰岩、泥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数层,厚70-90m。
二叠系:隐伏于山前平原之下。岩性为砂岩、页岩互层,夹可采煤层。厚度为70-120m。
三叠系:未出露。据钻孔揭露,岩性为砂岩、页岩,夹煤层。
第三系:未出露。据钻孔资料,下部为砾岩、泥岩、砂岩、灰岩互层,上部是粘土、砂砾石互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中更新统:零星分布于近山前地带。上部为坡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粉土,含碎石及钙质结核:下部为松散卵砾石、含砾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厚20-88m。
上更新统: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上。由冲洪积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砂及砂砾石组成,厚5-60m。粉土、粉质粘土中富含钙质结核和小砾石,局部有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和大裂隙发育。
全新统:分布于南部黄河和沁河冲积平原上,由浅黄色粉土及砂层组成。厚10-40m。
3、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1、地质构造
本区广泛发育了燕山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尤为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地层形成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的单斜式构造形式,倾角为10°—20°。区内主要构造体系轮廓有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工作区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断裂构造以隐伏构造为主。
东西向构造主要包括凤凰岭和盘古寺—新乡断裂,两条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度较大,早、更新世活动较强烈,并对区域型构造格局和地形、地层分布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凤凰岭断裂沿走向大致分为三段,各段活动略有差异。西石河以西,由近于平行的五条东西向断层组成,断层错断古生界地层,断距小于100m,上新世以来断层落差约为250m,局部见有断裂错段晚上更新世—早中更新地层,表明中更新世前断层曾有过活动。西石河以西至焦作市北,断裂沿山前向东延伸,在地貌上构成山区和平原自然分界。在焦作市以东的平原区,断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
盘古寺—新乡断裂是一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区域性活动断层裂,对全区地形地貌、构造格局和地层厚度都有较强控制作用。断裂分为三段:柏山以西,构成山区与济源盆地的分界线,两侧基岩落差700—1000m,沿断层局部见有破碎带,下盘为古生界地层,上盘早更新世地层被断层错断,中更新世地层无明显变形迹象。有关地质资料证实,该断层活动时代为n2—q2。自柏山至修武大高村,断裂隐伏于第四系下。大高村东断层两侧沉积地层及构造均不同,其南是武陟隆起,其北是修武地堑。据煤田物探资料,该断层自古生界以来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正断层活动特征,新生界地层最大断距达800m。该断层现在仍在活动,沿断裂也曾记录到一些小地震活动。
北东向断裂是本区最发育的构造,规模较大的断裂有九里山断层、马坊泉断层和薄壁断层,规模较小断裂更多,有三十九号井断层、王封断层、三号井断层、西仓上断层等。这些北东向断层将焦作西部地层切割成地垒和地堑断块,将焦作东部的地层切割成南升北降的阶梯状断块。
九里山断裂为一隐伏正断层,与薄壁断层组成地堑,其间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底层。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断层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活动强烈。薄壁断层是区内的的一条基底断裂,下盘出露太古界、震旦纪和下古生界地层,上盘为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在晚第三纪时活动比较强烈,近期仍有微弱活动的迹象。1973年10月辉县2级地震和11月修武的2.2级地震与断裂活动有关。
北西向断裂有平陵断层和武陟断裂,断裂规模和活动性都次于其他方向断裂。
2、新构造活动
本区新构造活动比较活跃,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差异性升降运动,即山区强烈上升,平原区不断下降。基岩山区由于强烈上升,基岩裸露,沟谷深切,山坡陡峭,河床堆积物很少,河谷断面多呈“v”字型。平原区由于长期下降,相继沉积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其中上更新统厚度就达500-700m,最厚达1000m以上。现代的地壳变形资料表明,不均匀升降活动仍在继续。老构造继承性活动,近期以来,在新地应力场作用下,区内一些断裂如凤凰岭断层、盘古寺-新乡断层、薄壁断层、九里山断层等均继承性活动或复合型活动,物探、地震、卫星照片等方面的资料均明显地显示出活动迹象。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3、区域地震活动
焦作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自有地震史料以来,仅有过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即1587年4月10日在35.3n、113.5e的修武县发生的6级地震,震中距离焦作城区约26km,对焦作造成6度烈度的破坏。由于焦作处在河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河淮地震带的交接部位,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上的中强震,会对焦作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对焦作造成5度烈度以上破坏的历史地震共有12次,其中造成6度破坏的地震有7次。
区内现今时常发生小地震,自1970至今年,共记录到ml≥3级地震3次,最大的地震为1979年3月20日修武4.0级地震。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有一定联系,1587年修武5.5级地震发生在北东向马坊泉断裂与东西向朱营断裂交汇处,1979年修武4.0级地震发生在盘古寺-新乡断裂与平陵断裂的交汇处。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