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写教案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小班排序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按大小排序》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小班幼儿对生活中各类物体及形状、数量比较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不同。《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之间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我创设了去玩具店的情境,通过坐汽车、开汽车等环节,让幼儿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操作感知、大胆表述,理解和运用按大小规律排序,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采用以下实施策略:
1.运用情境创设“去小熊的玩具店”,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创设“去小熊玩具店”的情境,让幼儿通过看看发现并正确辨别三只熊的大小不一样。通过坐坐幼儿为每只熊找到了适合自己坐的汽车。通过排排幼儿给三辆大小不一的汽车按照大小有规律的进行排排队。情境的渗透激发幼儿发现物体的大、小不同以及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的规律。
2.层层深入,总结归纳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中主要围绕着三步进行总结归纳:
1.幼儿从一开始的学会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2.探索三个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正逆排序,从中发现排序规律。
3.理解运用后能够运用到整理玩具店中。每一步的层层深入,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幼儿既能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又能将三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2.能够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3.愿意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排序方法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难点:能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向排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大中小的娃娃实物和图片、幼儿人手一套汽车卡片、幼儿操作板、各种大小不一的玩具等。
经验准备:有区分物品大小的经验、有玩过套娃、套筒的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熊去玩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介绍“小熊去玩具店”,观察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小。
二、操作感知三个物体的大小,探索正逆排序。
1.看一看,运用目测和比较辨别三只熊的大小,并排序。
出示两只小熊的图片,请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辨别出哪只熊大?哪只熊小?接着出示较大的那只熊,辨别三只熊的大小。请幼儿给三只熊排排队,说说比较大的这只熊应该放在哪?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小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辨别三只熊的大小,并找到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2.小熊坐汽车,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并能大小对应。
引导幼儿根据熊的大小找出大小合适的汽车。大汽车让谁来坐?较大的汽车谁来坐?那最小的呢?
小结:你们真棒,让每一只小熊坐上了适合他们的汽车。
3.汽车排排队,探索三个物体大小的正逆排序,大胆表达。
三辆汽车要进玩具店的大门,请按大小依次给他们排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排?
小结: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我们既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三、理解运用,整理玩具店玩具,按大小排序。
请幼儿按照大小给玩具排排队,进一步巩固按规律给三个物体大小排序的方法(能力强的可提供四个物品)。
小结:小朋友真的很能干,把玩具店里的玩具整理的很棒,分别将玩具按照大小排摆放在盘子里。
四、活动延伸:鼓励幼儿找一找班级里还有哪些东西有大的有小的,引导他们把玩具按大小的规律整理归位好。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关于三个物体的大小排序,幼儿有了前期的基础区分大和小,所以幼儿在整个活动的学习中比较顺畅,对于三个大小不一的物体也能够辨别出,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都是以“坐汽车去小熊的玩具店”的情景贯穿,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知识点。特别是针对小班幼儿区分不出左右,所以在活动前我提前预设将的操作板的左边用红色箭头标注出,活动中幼儿就很自如的根据箭头的方向(从左到右)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很好的解决了活动中的难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理解运用,整理玩具店”时,让幼儿根据前期掌握的知识点,按大小排序来将区角架上的玩具按大小进行了整理,这一步既是检验前面部分的学习,又是提升总结,让幼儿理解消化后得以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根据到不同水平的幼儿掌握情况,我还渗透了一组4个物体的大小排序,幼儿也能通过观察操作整理好,活动中这个环节在幼儿掌握的不错,其实可以每组都投放一组4个的物体玩具让幼儿来进行按大小排序。让孩子们大胆探索,获得更多的新经验。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排序的兴趣,大胆运用语言讲述排序结果。
2、培养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力。
3、能较熟练地按物体长短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2]比较概念;[3-1]比较概念。
2、长短不一的小棒各4根;食用山楂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调动幼儿情绪。
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客啦,看!这是什么?(长条山楂卷)
这两根山楂条一样长吗?(一样长)
老师将其中的一根切下一小块,请一幼儿品尝。
2、比比看,有什么变化?(一根长,一根短)
然后,老师再将长的一根切下一段,给幼儿品尝。
(直至两根全部吃完)
二、展??
1、幼儿自由探索给小棒排序。
请幼儿自己比一比小棒的长短,排一排小棒,主动探索排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掌握排序的'情况。
2、教师利用课件与幼儿一起总结、归纳排法。
请幼儿观看课件:3-2比较概念
(1)先比较4个物体,找出最长、最短的,最短的放在最前面,最长的放到后面。
(2)然后比较其它两个物体的长短、按顺序放在中间,并说出:我是按照最短的、短的、长的、最长的顺序给物体排队的。
请幼儿观看课件:3-1比较概念
(3)让幼儿在正排序的基础上进行逆排序。
3、引导幼儿讨论:两种排序的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1)正排序是从短到长,一个比一个长。
(2)逆排序是从长到短,一个比一个短。
(3)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
三、结束
1、请幼儿自由排序,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教师小结,自然结束。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小精灵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温馨提示: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认识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内部需要,了解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个性特征,才能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适合于幼儿,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掌握排序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规律排序。
2、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图形妈妈、图形宝宝卡片;幼儿人手一套排序的图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图形卡片,引起幼儿活动兴趣,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出示图形妈妈说:“我是图形妈妈,我有许多图形宝宝,今天,我要带宝宝们去游乐场玩,我要先请我的宝宝们过来排队。”“看,圆宝宝,三角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
小结:先是1个圆宝宝,再是1个三角宝宝这样排,它们是有规律的。
(2)“看,三角宝宝和方宝宝也排好了队走过来了。”
提问:“三角宝宝和方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引导幼儿观察找出规律。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三角宝宝和方宝宝没排好队,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排队,谁愿意?”
小结:它们也是有规律的.,也是1个三角宝宝,再是1个方宝宝这样排队的。
(3)“小朋友想一想图形宝宝还可以怎样排队?”(引导提示幼儿:一个圆宝宝,再一个方宝宝,或2个圆宝宝,再2个三角宝宝。)
2、幼儿操作“图形宝宝来排队”
(1)图形妈妈带着图形宝宝来到游乐场,有的图形宝宝坐上了碰碰车,有的图形宝宝爬上了滑滑梯,还有的荡起了摇船。他们玩的真开心!图形妈妈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该排队回家了,可只有排头的几个图形宝宝排好了队,图形妈妈可真着急呀,她想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图形宝宝排队,好吗?”
(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操作。
3、图形宝宝们都会排队,小朋友们会不会排队呀?你们是怎么排的?(引导幼儿一个男孩,再到一个女孩或一个站,再到一个蹲。)
4、小朋友帮图形宝宝排好了队,图形妈妈真高兴!她送给小朋友们一份礼物,你们想不想要?“礼物就装在这些篮子里,图形妈妈说请小朋友帮篮子排排队以后才能拿到这些礼物,你们说,应该怎么排呢?”(出示不同颜色装有珠子的篮子,请幼儿给篮子按照一定规律排队)。
5、结束游戏“穿项链”,巩固所学内容。
(1)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珠子串到线上,看谁串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没按规律串的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串珠。
教学反思
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游戏,我感到很高兴。孩子们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串珠,说明这节课的教育目标已经达到。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与幼儿一起做了一个手指游戏,借此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集中过来,然后再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具,以故事情境导入,请幼儿说说图形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即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请幼儿也学图形宝宝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排排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我及时表扬幼儿,幼儿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活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起来。
但我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再是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尽量做到最好,做到意简言骇,尽量给幼儿足够多的操作机会。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和判断数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5以内数的顺序。
2、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5以内数的排序。
活动准备:
1、椅子5个一组排成不同方向的座位,不同颜色的.方向箭;幼儿人手一个不同颜色的数字挂饰。
2、课件:“5以内数的排序”。
活动过程:
1、集体学习活动:
看课件,帮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建立按数的前后顺序和从不同的方向进行5以内的排序的概念。
1)小动物找家。
2)给气球打气。
3)草地上的游戏。
2、幼儿游戏:
(1)走迷宫抢椅子:正确判断自己座位的顺序,巩固从不同的方向按数的前后顺序排序。(椅子上插有起始标记的红旗)
(2)对号入座:请幼儿根据自己胸前的数序号及颜色入座,重点讲解指示方向的箭头,帮助幼儿辨别从不同方向进行排序。(教师改变箭头方向;幼儿交换数字)
(3)花儿赠老师:将自己胸前的数字挂饰按数序送给就坐的客人老师,结束活动。(提示幼儿按自己的数序号给予相应座位排列的客人老师:如写有2的挂饰就给第2排的老师。)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练习细致地观察。
3、认识和识别颜色,发现同色系颜色之间细微的不同。
4、描述自己对颜色的感觉。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幼儿认识各种颜色。
2、能够愉快的参加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和排序。
活动准备
1、找一些带有多种颜色的广告纸、废旧的画报等,幼儿每人一份。
2、每人一张白纸,胶水。
3、一份大张的带有多种颜色的纸张。
活动过程
一、猜测(一幅广告纸上可能用了多少种颜色)
1、展示大张带有多种颜色的纸,让小朋友们看看用了多少种颜色?
2、让小朋友们数一数在这张纸上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大约数一下)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都有哪些颜色?
二、撕纸(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撕下来)
1、教师准备了很多有颜色的纸张,请小朋友们排队每人领取一张。
2、教师让小朋友看自己拿的纸张上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把你喜欢的颜色撕下来,注意不要把别的颜色一起撕下来,怎么撕更好呢?
3、你喜欢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呢?还有和它类似的颜色吗?也请你一起把它撕下来。
4、把自己撕下来的颜色集中放在自己的面前,避免和别的小朋友的纸张弄混在一起。
三、排序(用同类色系的纸按照深浅排序)
1、请你说一说你撕下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
2、在你撕下来的颜色纸中,你发现这些颜色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3、你能将撕下来的这些纸按照从深到浅排一排吗?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的班级里,有什么东西颜色很相像呢?我们来找一找,然后看看哪个颜色深,哪个颜色浅。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对颜色的排序,使幼儿懂得了对颜色的认识到认知的过程,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颜色对他们来说非常感兴趣,我们想让孩子自己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比较的东西,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一样东西摆在那,然后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对于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们在互动中,要注意在提出每一个问题之后,给孩子们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然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引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愿望,保证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当我出示了带有多种颜色的纸张时,有了这种视觉上的比较,孩子们应该是更能够发现问题的。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知道按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
2、在活动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火车厢(4节),里面分别藏着3只大小不一的宝宝兔、蘑菇、嘟嘟牛和皮球、胖胖猪和气球。火车的音乐。
学具:3只大小不一的宝宝兔和蘑菇放在幼儿的桌面上。嘟嘟牛和皮球、胖胖猪和气球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活动过程:
1、火车引题:(放火车的音乐):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在哪里呢?让我们学火车的声音把它请出来吧!
2、出示火车里的神秘朋友火车厢里住着一些神秘的朋友,让我们用一句神奇的咒语把它请出来吧(嗨嗨嗨!火车里的朋友请出来,)
1)、出示3只大小不一的宝宝兔,散放在绒板上。瞧!他们是谁?他们长的一样吗?哪里长的不一样?宝宝兔想来给我们小朋友表演节目,可是他们有没有排好队?{没有}请小朋友帮给忙,给宝宝兔排排队?幼儿尝试给宝宝兔排队,教师观察幼儿摆放的过程。
2)、尝试给兔子排队。请4位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给兔子排队的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的2种:从最大的到大点的到最小的,或是从最小的到大点的到最大的。教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幼儿按正确的结果第二次给兔子排队。
小结:我们给宝宝兔排队原来有两种方法,可从最大——大点——最小排,也可以从最小——大点——最大的排,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给他们排的.这么好。
3)、出示蘑菇,并送给兔子吃第2节火车里有哪些朋友?让我们把他们给请出来吧!看,这里有几个蘑菇?他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兔子肚子饿了,请小朋友给兔子送蘑菇吃吧,想一想,给他们吃哪个蘑菇才是最合适的?(幼儿在桌面上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看)。请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结果告诉大家,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结:最大的兔子吃最大的蘑菇,大点的兔子吃大点的蘑菇,最小的兔子吃最小的蘑菇,这样才是最合适的。
3、幼儿练习操作。火车里还有很多的朋友,让我们都把他们给请出来吧!
第一、二组的作业:请这2组的小朋友给嘟嘟牛送合适的皮球,先看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大点的、哪个是最小的,然后给嘟嘟牛送最合适的皮球,并贴在嘟嘟牛的下面。
第三、四组的作业:请第2组的小朋友先给胖胖猪排好队,然后给他们送一个合适的气球,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送的最最好。(请幼儿将桌面的材料和椅子下的材料进行交换)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活动反思:
在没有开展活动前,我在想我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的,而且孩子应该可以是按我的思路来完成这个活动的,但是在进行了之后,我才感到有时候预设的往往和实际相分离,具有一定的距离。看来作为老师一定要对孩子的实际水平要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可以及时扭转局面。
幼儿小班排序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