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有助于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教案有助于教师有条理地组织课程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

古诗《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同学们,你们知道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是哪个地方吗?(杭州)说到杭州,我们不由地就会想到一处美景,那就是西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游玩吧!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诗人在早晨送别友人林子方时,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汉字:晓慈毕竟映)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西湖里的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诗中写了什么?

(1)出示第1、2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学生质疑。

(2)出示第3、4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着重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并描述一下景象。

3、回归整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说结合,升华情感

1、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结合图画,抓住映日荷花的特点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

2、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出示第1、2句﹚。

3、这首诗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诗中有送别的意思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想象一下,诗人面对这无边的美景,会向友人林子方说点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全班把诗“送”给友人林子方——(学生配乐朗诵)。

5、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湖莲穷荷

2、学生口头为这些字找拼音和词语朋友。

3、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4、教师范写生字。

5、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介绍杨万里有关荷花的其他诗作。

七、梳理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六、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古诗《蜂》教案篇2

一、 激情导语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离别的歌词听来让人心伤,所以有人说离别是歌,离别是画,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更有人说离别是诗。你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句送别的佳句,一缕缕离别的愁绪,一丝丝浓浓的深情,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滴落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一起走入古诗二首中,去品味离别的伤感吧!

请看第一首《别董大》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读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生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3名学生读)

师:诗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景物?(板书景 黄云 白云 北风 雁 雪 )(师在诗中用彩笔画出来)

师: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说前两句的解释

师: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的眼前似乎也真的看到了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太阳西落,到处是昏昏暗暗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唯有燕阵凌空,出没在寒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 凄凉) (凄凉 寒冷)

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味道,语气应低沉。

5、品读后两句诗

师:在这凄凉而雄壮的景象中此时的董大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师:对愁,这是怎样的愁呢?仅仅是眼前的分别吗?再读读,你又从哪句诗中发现了什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解释:①前路——即将去的地方。

②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师:董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发愁自己在人生路难找知己呢?

生:(介绍董大,师补充)

(资料介绍:董大名为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居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在这凄凉的景中,面对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高适呢,看着这位身怀绝技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看着好友满腹的愁绪,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劝慰着: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此去你不要担心你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庭兰呀!

师:这是诗人对董大的 (劝慰,激励 )(板书)

师:如果此刻你面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说 其他生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顺势指导朗读)

师: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满腹的愁绪,是愁)留下的是什么?(自信与友情)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4.师: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景物与前一首诗有什么不同?(季节)(强调在景物上)是从哪些景物中看出来的?

生:有(轻尘、朝雨、客舍、柳色)

师:浥轻尘什么意思?(雨后尘土被沾湿)

师: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春天的早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的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师:此时的景色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师板书(生机盎然)

△ 指导读前两句、读出春天的生机希望、(轻松、愉悦的语气)

师:在这样盎然生机的早晨,诗人的心中早以装着一个别字、你知道吗?

(提示柳)古人看到柳既生离别之情,还有折柳送情,还《折杨柳》曲调、在《凉州词》中早已学过了、所以诗人描写柳这也是描写离别的。

师:在着生机盎然的春日中、王维是从什么方式来送别好友的呢?

生:从(饮酒)来送行的。

师:可是诗中并没有对两人如何频频举杯、殷情话别进行详细描写、但我们却能从诗中的一个字中看到了诗人频频举杯相让的情景 ,那一个字?

生:更。

师:怎么个更法?(一杯有一杯,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生:(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从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1、 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2、 担忧(解释阳关和玉门关相对,处于大漠地,荒凉)。

(板书担忧)此一别,不知前途如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指导读后两句,(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顾虑)

师:是啊,此去不知前途如何,元二的心中也同样充满着忧虑与迷茫。(让我们去祝福元二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

(要有感情齐读)

师: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借景抒情)

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情劝慰,激励 情是不舍与担忧)

师:不论所处的情景如何,表达方式怎样。但朋友的请是真诚的,是无价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分两组,每组一首。)

三、总结:(你们的年轻再次感染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即将面临毕业,也要面临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离别,像诗人那样

把老朋友的真情珍藏于心。用你的热情去接待新的朋友,用你的激情去拥抱生活,展望明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古诗《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方法:

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自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

(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

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

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学习《竹里馆》

1、读:读古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学读,指名读

2、解:解诗意

参照课文旁批,理解诗意

译诗: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里。

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将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思考:1、诗人独自生活在这里,他每天都做什么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是个什么人?作者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怎样的的心境?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背:背古诗

一分钟快速背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解题: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情。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时被夜晚的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一分钟速背古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四)学习《逢入京使》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描写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慰藉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怎么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明确: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速背本诗。选择抽查。

(五)学习《晚春》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各自竞相展颜,挽留春天,就连那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片片飞舞的雪花,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感情,同时也提醒人们抓住时机,乘势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

速背本诗,抽查。

四:当堂反馈

1、《竹里馆》里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馆》里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馆》里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_________来反衬。

4、《晚春》里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夜洛城闻笛》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逢入京使》里表现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课外古诗诵读指导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既然是指导课,就只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做一个指导,学生因为事先已经背会,所以在背诗时没有怎么耽误时间,但是学生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这里费时有点多,不过总体感觉这节课书声朗朗,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古诗《蜂》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活动动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一幅古诗的画面,古诗字卡。

活动过程: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出示古诗的大纸)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5、幼儿操作:桌子上的小篮子里也有这首古诗的字宝宝,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诗的顺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给后面的老师检查,你排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古诗《蜂》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 焚 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 坤 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古诗《蜂》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古诗在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是绝妙的华章,也是人类文化瑰宝。(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诗人李白运用夸张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这首诗用字十分精彩,“生”字描写了烟云冉冉上升;“挂”字化动为静,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飞”字生动写出瀑布喷涌的景象:“落”字则描画出巨流倾调的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此诗的精髓之句,比喻奇特、夸张。教师在活动中可通过课件、视频等手段,让幼儿感知“银河”与“瀑布”的壮美之处,充分理解“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的新奇比喻,进一步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银河从天上泄落到人间”的比响,体会诗文意境的美好。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通古诗。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庐山瀑布视頻,古诗《(望声山瀑布》,银河与瀑布的图片,教师自备几首古诗的简单图片,《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9,“幼儿学习资料”一一《我爱你中国》

【活动建议】

1、播放庐山瀑布视频,引导幼儿认识瀑布,感受庐山的美。

提问:你觉得布像什么?来到这么美的地方,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结:庐山是我国的名山,是一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

2、教师完整朗通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诗意。

(1)指导幼儿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懂了什么?好像看到了哪些景象?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古诗含义,重点理解关键词语:“生看”、“挂”、“飞流直下”。

(3)播放银河与瀑布的课件,引导幼儿感受银河的壮美,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精能。

3、幼儿尝试随着音乐欣赏图片并朗通古诗。

(1)教师结合图片朗通古诗,幼儿小声跟念。(请幼儿说说诗人李白当时的心情。)

(2)请幼儿阅读《我爱你中国》第32页,指读古诗《望声山瀑布》。

(3)请幼儿配乐朗诵古诗。

4、请幼儿玩游戏“诗画配对”,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

分别出示《静夜思》、《古朗月行》等几幅古诗的画面,让幼儿观察,教师朗通古诗,请幼儿进行配对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蜂》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

2、 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

3、 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教育幼儿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游子吟》,挂图《游子吟》,录音磁带《游子吟》。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主题,老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然后体温这首歌唱谁最好。

二、揭示主题《游子吟》。

三、听故事《游子吟》。

从前唐朝有个诗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忙着给他缝制着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就象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母亲的慈爱永远铭记在心里,就在他五十岁那年写成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四、听古诗《游子吟》。

1、教师播放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连续播放两遍,幼儿边听边看图文结合幼儿用书《游子吟》。

2、讨论:这首古诗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首诗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说的什么意思。

五、欣赏古诗《游子吟》。

1、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写的,这首诗说的是儿子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他的`妈妈舍不得他走,生怕他身上穿的衣服不够,临走前为他一针一线地缝制衣服,希望他一路平安,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儿子很受感动,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为妈妈做些事情,以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让幼儿再听一遍古诗《游子吟》的录音。

3、师幼互动,让幼儿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

4、读古诗《游子吟》。

六、活动延伸:图文结合感受《游子吟》诗中母爱的伟大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

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首古诗——《游子吟》,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渗透了解古诗内容,然后设计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诗《游子吟》诗中意思及作者的表达的母爱思想感情。用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情感听、诵读《游子吟》,然后师生互动说说母亲的关爱及自己以后怎样报答母亲。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知道母亲的母爱是伟大的,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学生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母亲,通过活动,我的活动目标达到,活动效果不错!

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

中班安全课教案优质7篇

谈礼貌教案优质7篇

幼儿园大班《风》教案优质7篇

幼儿园安全小班教案优质7篇

幼儿小班语言课教案优质7篇

小动物的伞教案优质7篇

幼儿艺术课教案优质7篇

小班关于笋的教案优质7篇

端午节幼儿园教案优质7篇

幼儿园关于车的教案优质7篇

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