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才行,写教案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血染的实验报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那么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感受毒蛇凶猛

那么,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毒蛇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文,在文中找一找。生读描写毒蛇的一部分

1、出示课件1: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在笼子中,像()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出来,三角眼()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2、学生填空。填动词

师:这些填的都是什么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3、朗读指导(指名读、齐读)

体会博士的精神

过渡:真是一条可怕的毒蛇啊。用这样的毒蛇做实验,实验过程必定危机四伏,靠近它的人随时有被咬伤的可能,不幸的事就这样发生了,凶猛的毒蛇一口咬伤了卡尔。施密特博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博士被咬伤后是怎么做的?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或段落旁边。(自由读)学生汇报;

a句: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抓住“拼尽全力”“锁好”两个词语感受博士受伤后依然想到是——别人)指导朗读。

b句: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连忙抓起身旁的电话,却打不通,身边又没有别人,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厖”他的头脑十分清醒。他摸到一卷绷带,把伤口包好,拿出实验记录本,心想:“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体会读、指名读,范读、再次体会读、指名读、齐读)

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不”字后的标点符号?指导朗读。

c句:他把体温计夹在腋下,抬头看看手表,把每分每秒的感觉都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地记录着:“体温很快升到了39.5°c······胃剧痛······”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过,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

师:这次试验和往常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4、5自然段,自己找找问题的答案。哪些地方不一样?一样的又是什么?学生找回答、指导朗读时间依然不紧不慢地走着,……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使抢救被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这是怎样的五个小时啊?

生回答

三、情感升华

(音乐起,渲染氛围)

师: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是啊,这位可敬的老人以生命为代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所以说这真是是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啊!

总结:同学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的一生就是重于泰山的一生,是光彩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让我们也珍惜每一天,为自己心中所怀揣着梦想而奉献出你全部的力量吧!

四、作业

小练笔:写一篇学习本文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血染的实验报告

拼尽全力认真仔细

无私奉献顽强

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篇3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教材分析

这篇课语言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其同签定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2.过程和方法

激趣导入,通过材料与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真切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儿童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准备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环境,整理相关图片和音视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86年是什么年吗?

(学生回答。)

那为什么国际和平年选在了1986年呀?

(学生基本无从回答,这时老师需要介绍当时的世界环境,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对和平的渴望。)

当时世界环境很混乱,局部战争不断,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看这里硝烟弥漫,看这些孩子饱受磨难!

(老师动情诉说,并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看着这些画面,你们能说说他们失去了什么吗?你们知道他们渴望什么吗?

(老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片,发挥想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他们渴望一顿饱饭,渴望一个怀抱,渴望一个家,渴望幸福。而正是战争摧毁了这一切,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

于是,1986年成为了国际和平年,世界各国的儿童共同发表了宣言《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让我们来道出他们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

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注意体会这篇课文的感情。

(老师范读,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谁能说说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老师点名回答。)

那么现在就要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了,大声地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看到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段呀,选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段落就行了。

(同学朗读课文的片断,老师注意纠正错误的地方。)

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了几个片断,你们认为谁读得好呀,好在哪里?

(老师点名回答。)

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同学读得好,因为读出了儿童的美好愿望,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文中表达了世界各国儿童怎样的美好愿望?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三、观看视频《儿童 战争 家》。

世界各国儿童的愿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老师播放视频《儿童 战争 家》。)

我们现在知道了他们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各国的儿童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上节课同学们的课文读得很好,不知道这节课你们能不能读得更好!大家来齐读课文,读出感情来!

(师生齐读课文。)

那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结合问题,你们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分几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每节的内容。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问题。)

四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师:同学们,你说说你现在的生活和你爷爷、奶奶时候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你知道吗?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和科学技术有关的。一起来读课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看到呼风唤雨让你首先想到了谁?(神仙)呼风唤雨是指他们的法力。那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还是指神仙的法力吗?那是指什么?(科学技术)同学们,人类们科学技术已经完成了过去由神仙才能办到的事,科学技术真是太神奇、了不起。带者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题目。

好,同学们这个题目还不是完整的句子。谁来将它说成一个完整的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查查他们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在课文中应是什么意思。

??读完课文后,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2.学生自读、自悟、自划。

检查读词语,开火车读,并随即理解。

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幻想、的确、光年、因特网、原子核、呼风唤雨、农耕社会、(看图说说农耕社会是怎样的?)腾云驾雾、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归根到底

理解:

洞察:观察的很清楚。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面目。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原子核:原子的核心部分。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光年:天文学上,距离单位,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路程。1光年=94.605亿公里。

3、齐读词语。

4、检查读课文情况,逐段指名读。

5.点评。

6、回答: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着呼风唤雨的神奇世纪。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读感受。

1.仔细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难,也可以在书上作个记号。

2、请学生读感受,并将疑难归类。(灵活处理)

疑难预设:

发现和发明区别。

改观和改变区别。

什么是精神文化生活?

什么是物质文化生活?

四、精读课文第四段

师:好,接下去老师要让你找一找课文是怎么表现科学技术的呼风唤雨的本领。课文举了例子吗?引入第四自然段。

1.找科学技术成就的例子。(登月球、潜入深海、天体┈)

2.你还能举一些科技成就的例子吗?(略)正是这些科技成就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幸福的境界,让我们过上了舒服、惬意的生活。有一句话说明的正是这个意思,你找到了吗?

理解人类的舒适和方便,是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显红色)

① 指名读。

② 过去王公贵族不敢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③ 王公贵族以前过的生活是怎样的?(没有电视)

师:是什么让我们过上了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生活?(人类)是的,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依靠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了福音。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深刻地体会一下。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无论是课文举了大量的科学成就,还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和今天的生活相比较,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魅力,所以我们不得不大声的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好,拿好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呼风唤雨的震撼,带者丰富的感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回顾了呼风唤雨的20世纪,我们目睹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看到了它给人类生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么,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创造这份奇迹做些什么呢?

六、生字书写。

1.教师范写较易写错的字。

2.屏显本课12个生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生书写。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语文作文四年级四单元作文6篇

语文作文四年级四单元作文精选8篇

三四年级下册作文优秀5篇

晓四年级作文优秀5篇

蝉四年级作文优秀5篇

冬四年级作文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火烧云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第四单元作文8篇

四年级黑笔作文优秀5篇

四年级游作文300字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