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教案可以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有了教案,我们才能更有条理地展示教学方法和技巧,好文笔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杜甫诗三首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背景介绍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早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中后期作品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2、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3、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黄昏的孤独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
二、知人论世:你所知道的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有>。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44岁才获得参军(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课文约是这个时期作。)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9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湖南耒阳、平江各有一座杜甫墓。)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1、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解诗题:你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王维曾在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对这一习俗的描述,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
然而杜甫登高,主要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本来约好一位友人一起登高,可是友人有事没有来,他只好独自一人强打精神登高。那么,这位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他这次“登高”会是一种什麽样的心境呢?他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三、初步诵读感悟:全班齐读;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视频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播放《登高》音频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1-2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轻重;
(4)读出感情。
四、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后提问,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感情基调)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写了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b、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迅疾的秋风——寒冷;高远的天空—渺小无助;哀鸣的猿啼—悲凉;冷落的小岛——凄清;水落而出的白沙—苍凉;低飞盘旋的水鸟—孤独无依)
(感情:孤独凄凉、渺小无助)
c、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苍凉雄浑,又肃杀凄清的意境;)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写了哪些意象?(落木、长江)
意境如何?(意境)寥廓萧瑟苍茫悲壮
暗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年华已逝,壮志未酬)
总结: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
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孤独凄凉,贫病交加]
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找一找,你能分析出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
即八可悲:
1、他乡作客;
2、常作客;
3、万里作客;
4、正值萧瑟的秋天;
5、年已暮齿,一事无成;“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6、亲朋亡散;
7、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8、身患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伤时、消愁无门]
a、“苦恨”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艰难”二字?
(“苦恨”:极度遗憾-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遗憾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艰难”一词双关:不仅指个人艰难,还有国家的艰难;)
b、“新停”怎么解释?诗人为何“新停浊酒”?
(刚刚停止。杜甫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全诗小结:思考:诗歌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后两联呢?前后两联是怎样的关系?
诗歌情景交融。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用字的精妙。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五、理解诗意后再次深情诵读:
a、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b、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六、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4)品味诗歌意境。
七、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八、全诗小结:
1、知人论世
2、诵读感悟
3、细品内涵
4、分析技巧
5、想象联想
6、熟读成诵
九、布置作业—能力迁移训练:
1、背诵本诗;
2、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
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
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理由: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诵读中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
②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这样的爱国情怀。
2、对于意象与关键词句的赏析,普遍学生分析不够全面。由此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分析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
①吟诵引导法:反复吟诵,使学生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②提问指导法: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讨论探究指导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自主获取知识。
4、教具的准备及其理由: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等多重于一体。更加直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5、教学课时: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要学习的杜甫相关知识相对剩下两首更多,所以独占一课时。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诗歌的学习,主要在鉴赏感悟。从标题入手,感知诗歌的基本信息;从诗歌意象中,悟出诗情;从关键词句,体会深刻含义;从情景之中,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在具体分析把握全诗之后,感悟诗的思想感情。
1、教学过程设计及理由。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八个环节进行展开:
⑴引用名句,导入新课(2分钟)
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愤怒、苦恼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再列举几个唐代著名诗人,最后引出杜甫。这样的导入,既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小的文化点,又顺理成章地进入下面的学习。
⑵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在学生第一次的齐声朗读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字音,这样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更加深刻。然后借助注释,再次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诵读指导法。诵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⑶了解诗人,介绍背景(5分钟)
“功夫在诗外”。要理解一首诗,一定要联系相关的背景。安史之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水岭,这首诗是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滞留夔州之时。学习这首诗,要将诗带入当时的大背景之下。
⑷解读标题,了解信息(1分钟)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这一基本信息是我们学习全诗的线索,理解了诗人借的什么景,抒的又是什么意,那诗歌也就基本读懂了。
⑸合作分析,重点讲解(20分钟)
分析时,既要理解诗歌表层的基本意思,又要通过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隐含的深层次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运用给诗歌的表达增加了很多亮点。
此环节我将采用提问指导法,教师通过问题的题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理解全诗。具体的分析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提设来实现:
①首联中“玉露”是什么意思?
②“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③请学生找出首联描写的具体秋景。
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蕴含了什么深层次的内容?
⑤颈联中丛菊两开的意思?
⑥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
⑦“系”的双重含义?
⑧“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以上就是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立让学生从对意象,关键词句的分析中理解全诗。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将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中得到分析。
⑹课堂小结,深化理解(3分钟)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远。”展现了唐诗气象中,特别是杜甫诗歌中“悲”的广度与深度。
⑺讨论现实,自我提高(3分钟)
此环节我将采用讨论探究指导法。
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具有杜甫爱国主义情怀的人,引导他们从中得到启迪,自我提高。
⑻作业布置(1分钟)
①背诵全诗。
②选取《秋兴八首》组诗中的其他一两首,试着分析。
2、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要简洁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学习重点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探究新知
1、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1)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 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背诵3首诗。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精读《秋兴八首》(其一):
⑴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
⑵ 解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⑶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3、精读《咏怀古迹》(其三):
⑴ 解题: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⑵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4、归纳: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5、总结、扩展:
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要体悟景中情和情中景的关系。
6、布置作业:
⑴ 反复诵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⑵ 预习《登高》。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登高》,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映现诗中景物,要补充、丰富、发展作品直接描绘的部分,进一步体味诗歌意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杜甫的《登高》:
古人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补充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登高》解读:
⑴ 思考、讨论:
① 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
②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 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向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萧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②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⑵ 学生朗读,背诵。深入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
2、思考与探究:
⑴ 提问: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人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⑵ 提问: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⑶ 提问: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明确: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⑷ 提问: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明确: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人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人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⑸ 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3、总结、扩展:
诗词专家周汝昌先生曾说,诗歌要讲境界,但不是有境界的都是好诗,境界本身有高下雅俗美丑之分,好诗当有高情远韵。同学们可在此多加体味。
4、布置作业:
⑴ 背诵3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⑵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熟练、流畅地朗读,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
2、了解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诗寄情于景的特点,感悟诗歌的意境
4、掌握鉴赏、品味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如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学法设想]
1、查找的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2、指导学生鉴赏、品味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大,品味时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要结合重要句子、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要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和白居易。请谈谈你们对杜甫的了解。(初一下册历史书、初一语文下册课外诗部分、《》等都有诗人的介绍。)
当学生说到诗史、诗圣时,师可让他们说说这些赞誉的由来。师也可做补充,大致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诗歌的艺术性也非常高。杜甫诗三首
师简介前两首的创作背景:《望岳》创作于杜甫的青年时代,他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与李白等诗人结为朋友,充满着壮志豪情,有气概和抱负。而《春望》创作在战乱流离时期,山河破碎,诗人忧国思亲。
二、初读,要求:准确流畅、注意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先默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注意课下生字注音,有难字做好标记。
2、录音范读,师提示:注意节奏和停顿,体会诗的情感。
3、积累字词,师可提示:听了录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应特别重视?
主要有:岱dài宗 青未wèi了 决眦 zì 搔sāo 簪zān
4、师提示:字读准了,就能把诗读好吗?学生可能回答,还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要读出其中的情感。
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导学生学会停顿、注意节奏。
5、学生根据节奏和停顿,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抑扬顿挫,读得准确、流畅。
6、启发学生:两首诗的情感不同,怎样从语气上把握?(生)
参考:《望岳》要读出诗中的欣喜、赞美、豪情等。《春望》要体现出诗人的悲痛、思念和忧愁。
7、抽生朗读,大家点评。主要从节奏、停顿和情感等方面。关键句子,师可让学生重点再读。
8、集体朗读全诗。
三、精读,疏通诗意
1、师提示:诗歌的跳跃性非常强,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根据诗句,边想像,边在心里用通俗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的情景。
2、学生提出自己在感知中的一些疑惑,集体讨论、明确。
参考:《望岳》中,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没有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未了”是“不尽”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里都能望见。“荡胸”两句,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称做“层云”;鸟也时常出没在山谷间,要睁大眼仔细望才能望见。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来是让人快乐的事物,但因山河破碎、亲人离散,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伤心。另一种解释是,用花鸟比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差别,但传达的情感却是相通的,一个触景生情,一个移情于物。
3、让学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再现诗中的情景。(可编成小故事,进行叙述、描写。)大家点评、补充,丰富诗的内容。
4、交流读后感受(主要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感受)
?望岳》主要是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主要是表达诗人热爱祖国、思念亲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品读,赏析诗歌杜甫诗三首
杜甫曾说自己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词语的锤炼上确实下了很多功夫。请再读诗歌,选出你认为精妙的词语和句子,先结合背景和上下句自己品味。
在交流时,不求数量多,一些精彩词语和句子,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多人评。
参考:《望岳》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巨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比强烈。“国破”之下“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应当为明媚之景,而后面却以“草木深”叙述了荒芜的情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当堂背诵。背诵中,可以想像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加深印象。
六、作业
选择其中一首,加以大胆、合理的想像,改编成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和自身带来的伤痛。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大家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参考: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二、初读,要求:准确流畅、注意节奏、读出情感
1、录音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根据节奏和停顿,自由朗读,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读得准确、流畅。
3、抽生朗读,大家点评。主要从节奏、停顿和情感等方面。关键句子,师可让学生重点再读。
三、精读,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利用小组的智慧,将短文改编成一个小剧本。(师可简要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并板书“场景”“人物”“故事情节”等,提示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提示:人物对话要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尽量口语化。因为故事短小,可直接口头编排。)
准备比较充分的小组到前面表演,其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点评,师最后总结。
四、品读,赏析诗歌
师: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生)
学生可能一开始会想到贫困,师可启发他们联系全文。参考:生活贫困、两个儿子战死、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老妇去服役
师: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而且要“夜捉人”?
学生再读课文,特别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参考:“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是不分强壮老弱。从第三段可以看出,战争很残酷,青壮年死得很多,所以差役要胡乱捉人顶数。“夜捉”表明官府捉人的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不择手段。
师: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精妙的语句,请谈谈你的发现和体会。
参考:从“老翁逾墙走”“ 妇啼一何苦”体现出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老妇人对战争是怨恨的,另一方面,“急应河阳役”,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杜甫诗三首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当堂背诵。背诵中,可以想像诗歌的情节和内容,以加深印象。
六、作业
续写本文: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进行合理、大胆的想像和联想。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