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艺术教案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创新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写好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下面是好文笔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木的艺术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木的艺术教案8篇

木的艺术教案篇1

一、时间:

二、地点:

三、主题释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经常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孩子还未醒;很晚回家时,孩子已入睡。到了星期天,父亲蒙头大睡,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份量比较轻,父亲与孩子的感情也比较淡薄。

四、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浓浓的亲情,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从小培养他们懂得饮水思源,尊重、感激别人的劳动,知道回报、关爱他人。

2、有重点地指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父亲的责任和工作;

3、知道父亲节的由来。

五、活动准备:

请老师先发校信通与爸爸沟通,给幼儿讲一讲自己是干什么,会干什么和幼儿做游戏拔河、猜拳、大压小游戏、孩子们与爸爸们共同完成"大手牵小手"的手印画。(教师发纸让爸爸印上大手)

1、图画纸、颜料、音乐、彩色纸等;

2、成功素质节日主题教材、节日主题音乐

六、活动过程:

教师向幼儿介绍父亲节的来历。

幼儿分享父亲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我的爸爸会干什么?我喜欢我的爸爸)、出示爸爸的大手"大手牵小手"的手印画。

幼儿唱"父亲节"的歌曲;幼儿为父亲自制的小礼物。(皮带、皮包、枕头、眼镜)、回家后向爸爸赠送小礼物,并说出;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木的艺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分析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创作青铜器上纹样。

教学过程:

1.青铜器文化背景的叙述中导入学习(四羊方尊)

师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宝物。它穿越了4000多年的时空隧道,它是中国古文明的缩影与再现,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那个时期的辉煌。

师2:你们猜猜看老师的这件宝物是什么?(出示课件,选用青铜器代表“四羊方尊”,课件分3步展示:

1、轮廓线;

2、局部雕刻的纹理,青铜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满是繁复的图案,变异的.兽类;

3、局部的结构,一个羊头。ps:每一步出现的时候都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猜的过程好玩,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有趣的生发,三步一猜,再把青铜器整个展现出来。)

师3:这就是青铜器,它的名字叫做“四羊方尊”。

师4:你们看到这个“四羊方尊”有什么样感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

生1:很古老!

生2:上面的图样很复杂!

生3:非常神秘!

生4:很精美(叫2-3个学生)

板书:古老、神秘、精美引题板书《青铜器》

2.介绍青铜器的基本内容。

3.学生直觉欣赏青铜器,交流视觉感受。(爵、春秋莲鹤方壶)

师1:这样伟大的青铜器皿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是最后展示后母戊大方鼎)你们看,这个青铜器叫“后母戊大方鼎”,这可是我们的镇国之宝啊!

介绍后母戊大方鼎的结构。

师2:很好,你们都说出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青铜器,它身上记录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纹饰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

(出示课件:播放视频,先看整体,再推进,镜头在寻找,有的地方是纹理,有的地方时轮廓线,有的地方时局部的结构。)

师3:这就是利簋。

4.探究感受

考古讨论,小组探究。

师1:看着这个精美而神秘的利簋,老师心中也生出了很多疑问。这个利簋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古人要在青铜器上雕刻纹样呢?它有什么寓意吗?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师2: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考古研究。第一组是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纹样内涵探索小组……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下面给你们三分钟,请根据老师发放给你们的问题来进行考古讨论,等会儿我请组长来汇报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考古最有科学价值。

各组的汇报可以自由

(1)有关历史文化研究小组:这个器皿是拿来做什么的?你认为什么身份的人在使用它?

ps:学生在说与汇报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送达,允许学生合理的猜测,教师充分的知识储备,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对话。

(2)纹样内涵探索小组:

1.猜猜上面的纹样叫什么纹样?请选择。

(兽面纹、凤鸟纹、云纹)

2.你在纹样中找到了哪几种动物形象在里面?为什么要融入这么多的动物形象?

(鼓励大胆猜测,最后老师在课件中给出自己找出的动物图片。)

(3)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看似复杂的纹样,是由哪个简单的符号组成的?你发现了符号有怎样的组合规律?

课件展示变形过程,边展示边讲解。重复、对称、拉长、重叠、不断复制,总之是通过变形和组合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小结板书:组合、变形

(4)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你发现利簋的器形有什么特点?带给你怎样的美感?圆形两耳方座,上圆下方。

5.发散展示凤鸟纹和夔龙纹

它们都是古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的纹样,它们身上别有一番古拙的意味。

6.教师示范,讲解。

7.布置作业。要求:在利簋上创造纹样。

8.评价展示

9.拓展,观赏青铜器图片。

10.小结

我们的青铜器,它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回眸这3000多年的历史,就是沐浴先人的智慧,激扬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发扬光大。

最后,让我们欣赏青铜器图片,再一次回到那个遥远的伟大时代,感受经典与美妙,来结束我们的欣赏与学习吧!

木的艺术教案篇3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十二生肖中的小动物的形象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模仿出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使用肢体来模仿小动物的形象,乐意参与到活动中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十二生肖卡片动物

十二生肖幻灯片

十二生肖音乐

经验准备:十二生肖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开始

(一)情景导入。创设录制小小智慧树节目的情景带领幼儿进入场地,引起孩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过小小智慧树吗?今天老师接到了大风车剧组打来的电话,他邀请老师做主持人,带领小朋友们录制一期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小小智慧树,现在我们到了录制现场了。(用陈述句描述教师及幼儿的具体活动,除必要的提问外,尽量不出现组织教学的口语)

(1)第一组小朋友以小碎步进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第二组小朋友以跑跳步进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第三组小朋友以蹦跳步进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二、中间部分

(一)、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十二生肖中不同动物的特点。

(1)、考验小朋友记忆力的时刻到了。老师要播放一首音乐,小朋友要仔细的听,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小动物。放音乐

1.提问。小朋友说出什么就出示什么图片。这首歌中小动物怎样了?

(二)、引导幼儿感受歌词创编动作

(1)播放课件。

1、请小朋友来创编一下小动物是怎么做的(例:小老鼠是怎样吱吱叫的)

(2)请小朋友上来表演

(3)选出一个大家一起做

(三)、启发幼儿将创编过的动作按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展示。

(1)、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然后一起和着音乐做动作。

活动延伸:

这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小朋友回去后将十二生肖舞创编完,我们下期我们会邀请小朋友们表演自己的十二生肖舞。现在和老师一起回到班级去吧。

木的艺术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

1、 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 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 讲授新课

1、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2、 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1) 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2) 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3) 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 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5) 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

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3、篆刻

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

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4、 设计印稿

(1)章法篆刻

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教案频道 /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

(2)排列方法

a、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c、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

d、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旧课

① 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② 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为几类?(提问学生,简略回答所学知识)

三、讲授新课

篆刻的刻印步骤(分段进行教学,教师示范)

① 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②印稿上石(渡稿):

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③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

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教案频道 /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 修改

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三)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印章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习肖形印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作业习惯和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良好情感。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想象和表现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朱文和白文印章的特征;学习肖形印章刻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难点:对朱文、白文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刻制方法的理解与正确地运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印章若干枚,朱文、白文印章放大范图或幻灯片,刻刀,肥皂,印泥。

学具:刻刀或小刀片,肥皂或橡皮,印泥,毛笔或彩色水笔,作业纸。

四、教学程序

(一)导人新课。

1.教师出示印章实物,让学生直观认识印章。

刻印章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教师出示肖形印纹的放大范图(或幻灯片)。提问:这几幅放大的印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直观识别肖形印章。)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以图案花纹或人物肖像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印章叫做肖形印,又叫象形印或图案印。它是刻印艺术中的一种。生肖印是肖形印的一种专题印章。

大家想不想学习刻印呢?(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随堂欣赏、讨论。

(1)学生观赏、分析课本中所列印章,感受朱文、白文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2)教师出示朱文、白文肖形印章范作各一枚。提问:这两枚印章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印纹为红色的叫朱文,又称阳文。朱:红色的意思。反之叫白文,又称阴文。

继续提问:想一想,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需采用怎样的刻制方法才能表现出来。

2.讲授刻印方法、步骤和相关的技术要求。

(1)材料准备。

技术要求:刻印的一面要进行加工平整(这一步骤可以在课前准备好)。

(2)描绘印纹。

此时,须提醒学生注意确定采用哪种表现形式(朱文或白文)。

(3)执刀刻制。

教师演示。同时讲授正确的握刀与运刀和合理把握力度的方法及安全操作知识。

(4)授色盖印

技术要求:授色须饱满,盖印时用力要均匀,且不能移动印章。

3.学生作业。

教师随堂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提示,以点带面。

(三)课堂小结

1.讲评作业。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

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治印艺术而教案频道 /努力学习。

木的艺术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初步学跳双圈集体舞,并能创编部分动作。

2﹑能听清教师指令,学习交换舞伴的方法。

3﹑能与同伴用目光﹑姿态相互交流,体验集体舞蹈的快乐。

活动重点:初步学会跳双圈集体舞。

活动难点:能听清教师指令交换舞伴。

活动准备:

1、幼儿熟练掌握《拉手摇摆》舞曲的节奏特点

2、音乐《拉手摇摆》的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玩“老狼游戏”进入教室,活动幼儿身体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动作。

(一)教师做“拍拍,扭一扭”的动作让幼儿模仿

(二)教师引导幼儿用其它动作替换“拍”的动作,启发幼儿互相学习

启发性提问:“你还可以用哪些动作来替换“拍”的动作呢?”

重点启发幼儿用日常生活的动作或幼儿熟悉的动物叫声来替换“拍”的动作。如:“刷刷,扭一扭”、“喵喵,扭一扭”等。并同时指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三)请全班幼儿轮流做领头人,随音乐做动作。

三、玩“照镜子”游戏,尝试两人配合跳双圈舞

(一)玩“照镜子”游戏,体验动作的方向

提问:

1、镜子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2、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玩“照镜子”游戏?

小结:面对面的小朋友做的动作、表情和方向要一致,和照镜子一样。

(二)初步尝试两人配合跳双圈舞

1、教师与幼儿围成圆圈进行1-2报数,数“2”的幼儿向右前方迈一步,变成两个圆圈。

2、引导幼儿选择最喜欢的两个动作,进行练习。(如:笑笑,扭一扭)

提问:“刚才我们做过的动作中你最喜欢哪个动作?”

3、指导数“2”的幼儿向后转,面对面随音乐做选择的动作。

四、引导幼儿交换舞伴进行舞蹈

(一)讲解交换舞伴的的规则

重点指导幼儿听清教师指令,里圈的幼儿原地不动,外圈的幼儿向右迈,走到你的下一个舞伴,然后面对面站好,进行反复交换舞伴练习。

(二)随音乐做动作交换舞伴跳舞

提问:

1、跳舞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怎样把快乐的心情传给同伴呢?

重点指导幼儿在舞蹈过程中能与同伴用目光对视﹑微笑等姿态相互交流,充分体验舞蹈的快乐。

五、完整随音乐跳双圈集体舞

(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困难)及时尝试解决,再次随音乐完整舞蹈。

(二)邀请客人老师跳双圈集体舞,分享双人舞舞蹈的快乐

延伸活动:

1、表演区:将乐曲光盘投放到表演区,鼓励幼儿在活动区时间继续与舞伴共同创编动作,体验舞蹈的快乐。

2、户外活动:也可在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继续跳双圈集体舞。

木的艺术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讲述各种摆脱年的方法。

2、了解各种过年的习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认识年

1、你们知道年吗?年到底是什么呢?(怪物、传说)

2、(出示图一)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瞧!这就是年,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四眼怪物非常可怕)

3、年头长触角……它的样子十分的可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就悄悄地从山上冲下来,把那群孤独的人们通通吃掉!

二、观察图片,了解摆脱年兽的方法

1、你们愿意就这么被年吃掉吗?(不愿意)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赶走年呢?(幼儿自由讲述)

2、那我们看看传说中人们是怎么摆脱年的呢。(出示图片)

3、你看懂了了吗?你看懂了哪一幅图?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⑴放鞭炮:为什么年听到鞭炮声会吓得躲起来呢?(原来热闹的声音让“年”感到害怕)

那过新年时还有什么声音也很热闹,也能把年赶走呢?

⑵红灯笼:为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能把年吓跑?(原来,喜庆的红色让“年”感到害怕)

新年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也会让年感到害怕呢?

⑶年夜饭:为什么过年时要做一桌美味佳肴呢?这些美味是给谁准备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什么感觉?(热闹、温馨)而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他害怕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在一起。

⑷穿红衣跳舞:一群人穿红衣跳舞,特别热闹,年可是很怕热闹的呢!

⑸年画:小朋友手里拿了什么?(其实,它是一幅画,里面隐含着吉祥的意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年画)为什么要贴年画呢?(喜庆,热闹才能赶走年)除了年画之外,过年时我们还要贴什么?

⑹拜年:拜年时要说什么?(各种吉祥话)当你听到吉祥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甜甜蜜蜜的)那还会害怕年吗?(不会)当然,年是最害怕看到开心的人了!

4、完整讲述:故事中介绍了这么多赶走年的喜庆办法,谁能够把这些方法完整的说一说呢?

5、小结:原来年害怕响声、害怕鲜艳的红色,害怕团团圆圆,害怕一切热闹、开心的东西。

三、经验提升:丰富各地过年的习俗

⒈过度:所以我们现在也会用放鞭炮等热热闹闹的方法赶走年,那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吗?

⒉观察课件,边看边讲,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其实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方法。看!

⑴团圆饭:团团圆圆

⑵到各家各户拜年:互相祝福

⑶舞龙灯:欢腾喜庆

⑷舞狮:同上

⑸踩高跷:节节高升,步步高

⑹包饺子做馄饨:一起庆祝大家长大一岁了!

⑺做年糕:节节高升

小结:

原来,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但一样的都是大家都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度过年的,这样,年就会害怕出来吃人了。

木的艺术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理解能力和表征能力都有所提高,已有初步的构图意识,涂色时能够注意色彩的搭配。本次活动借助生活气息浓厚的歌谣《晒被子》,再现幼儿非常熟悉的晒被子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尝试用图画的形式将对歌谣的理解表现岀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添画,体验绘画创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颜色、图案不同的被子,用点、线、圆圈、小花、格子等图案装饰。

2.能较均匀地着色,大胆配色并创造性地添画图案。

3.体验歌谣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晒被子。

2.学说儿歌《晒被子》。

3.水彩笔,“幼儿学习材料”——美术用纸第1页。

活动建议:

一、创设“哂被子”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被子”。

1.请幼儿观察“被子”的.花纹、颜色、大小。

提问:小朋友的被子和爸爸、妈妈的被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宝宝的被子小,爸爸、妈妈的被子大,每床被子上的图案、颜色是不一样的。

2.请幼儿观察范画,进一步感知“被子”的不同。

提问:被子上有哪件花纹?是什么颜色的?晒被子时你还看到什么?

小结:每床被子图案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点点的,有的是条纹的,还有小花和格子的,被子颜色也不一样,深浅不同,搭配得很漂亮。晒被子时除了有暖洋洋的太阳,还存大树、小鸟、白云等景物。

二、请幼儿根据儿歌自由创作,教师指导。

1.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绘画,根据儿歌内容想象绘画内容。

提出绘画要求: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不同的被子,注意用点、线、圆圈、小花、格子等不同图案装饰。

2.幼儿绘画,教师重点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想象添画晒被子时的其他景物,大胆运用深浅对比的方法给被子着色;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画出大小不同的被子。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提问:猜猜画面上是谁的被子?运用了哪些不同图案装饰?

活动延伸:

选择太阳好的日子,带领幼儿晒被褥,帮助幼儿了解晒被子有益身体健康。鼓励幼儿在活动区中将自己见到的人们晾衣服的情景画下来。

附:

晒被子

大太阳,晒被子,爸爸妈妈大被子,弟弟妹妹小被子,娃娃也要晒被子。

小班数学《开心果园(5以内的点数)》公开课视频+有声ppt课件+教案和反思大班健康《小豆子旅行记》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教具图(了解食品消化过程)

木的艺术教案篇8

艺术活动:《手指变变变》(音乐游戏)

活动目标:

1、能随乐边演唱边有节奏地表现相应的动作,增强节奏感。

2、提高手指动作的灵敏性,体验手指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熟悉《手指变变变》的童谣、幼儿已有模仿毛毛虫、小兔、小猫、鸽子等动作经验。

活动过程:

1、介绍游戏玩法。

(1)玩法:前奏时幼儿齐念口诀"我的小手真灵巧,我的小手变变变"。

(2)第一段:伸出左右手的手指,在变变变的时候双手平放胸前,绕三圈,然后伸出一只手指头平放胸前,做毛毛虫爬行的样子。

(3)第二段: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变变变的时候放胸前,绕三圈,然后伸出左右手两只手指头竖直顶在头顶顶部,做小兔蹦跳的样子。

(4)第三段:伸出左右手的后三个手指,在变变变的时候放胸前,绕三圈,然后伸出左右手三只手指头放在脸颊旁,做小猫喵喵叫的样子。

(5)第四段:左右手拇指下压,其他四指伸开,在变变变的时候放胸前,绕三圈,然后伸出左右手四只手指扇动,两臂交叉做鸽子飞翔的样子。

(6)第五段:左右手两只张开,随音乐伸出,在变变变的时候放胸前,绕三圈,然后伸出左右手五只手指头弯曲,坐老虎扑食的样子。

(7)重点指导幼儿的动作尽量符合音乐的节奏,在变变变的时候放胸前,绕三圈,然后变成相应的动物形象。

2、幼儿随音乐游戏,教师指导。

幼儿熟悉玩法后,可引导幼儿自己变出不同的形象,编出其他不同的手指游戏。

3、评价活动。

活动延伸:

将音乐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继续游戏。

户外活动:

1、体育游戏:运瓜 见领域活动指导p28。

2、分组活动:(见周计划表)

木的艺术教案8篇相关文章: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8篇

艺术22活动方案模板8篇

学校艺术班工作总结8篇

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策划8篇

艺术22活动方案优秀8篇

艺术活动心得体会8篇

艺术工作个人工作总结8篇

2023艺术组工作总结推荐8篇

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策划模板8篇

艺术学校月工作总结推荐8篇

木的艺术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