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和期望,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提高学习效果,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赏桃花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赏桃花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_邑人_刘子骥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可用油印资料、电教等手段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进
出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赏桃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又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由于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因此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与《春潮》对比阅读。另外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也应力求优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精读悟情
教师小结: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四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在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的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三段,全班感情朗读第四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四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点评:
1、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手段丰富多彩,重视了默读的训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这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点,没有因泛泛的拓展、想象、联系实际谈感受而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思考)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自由学生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如:“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个牵动着全段的问题,几乎从整段课文中都能找到有关句子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的共鸣等多方面谈自己感动的原因,让多个孩子交流感受,读议结合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教师还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3、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识字、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赏桃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
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赏桃花教案篇4
本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若要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若要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语文学习的认知概念,能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可贵的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示课件教师范读1、2段)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开始吧!
2、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绚丽、流淌、纤细、开犁、应和。单独课件出示。)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连读两遍。
3、“应和”的“和”还有什么读音?(课件出示。)
4、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
5、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的不错,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
3、谁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一样,走过村边?(第3、4段)(课件出示。)
4、是啊,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来读一读三、四段并在课文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有节奏的鼓点、水波声、鸣响、低语、丁冬、铃声、水浪声)。
5、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的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反复读)
6、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们。那么又是什么光芒,像丝绸一样映照着蓝天呢?(课件出示)
7、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板书)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燕子、白云、垂柳、姑娘、花瓣、村庄、炊烟。)
8、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自读课文)
9、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2―3人)
10、听着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一下,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11、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7、8、9自然段)还有谁来赞美它?
四、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板书:沉醉)
五、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所以教学时,我首先放一段有流水声的优美的音乐,播放几张春意盎然的图片,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来到,春天的美丽。再通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文章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小组中读读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在回答在“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时,有同学展开想象,在镜子里看到了细雨、鲜花,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等。为了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我安排了自读、默读、边划词语边读、放开声音朗读、有感情朗读、听老师范读、齐读等读书的环节。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他们读课文的兴趣。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堂上,没有将知识进行延伸,只是局限于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发挥学生想象力,放手让学生仿写。
赏桃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赏桃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且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14节,有自己的'见解。
2、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谈话导入。
2、作者向种树人问了哪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感受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1、自由读12、13节,思考:如果你们是种树人,老师是文中的我,你们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2、师生对话,交流反馈。
(1)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2)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追问:不确定指什么?
(3)指名读12节,理解种树人的表情,这是自信的笑,再让学生想像种树人仿佛看到了什么?带??
自信的微笑再指名读。
(4)如果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理解语重心长,指名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种树人的这种种树的方法取得成功了呢?(15、16节)
4、小结。
三、小练笔、深化感知。
1、小黑板出示:
请再读一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如果我是一棵( )的桃花心木,我会对( )说:_____。
刚种下 种树人
正在成长 一起成长的伙伴
枯萎 枯萎的同伴
长成大树 前来散步的人
2、汇报,师相机点评。
四、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阐明的做人道理。
1、自由读14节,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人的不确定指什么?举例说明?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4、你们知道哪些人在困境中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做出了一番事业?
5、师举洪战辉的例子。
6、反思作为小学生的自己该如何做,有没有想起哪些名人名言能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7、齐读14节。
8、总结
以《中日夏令营较量》的故事引发深思,并对孩子们提出期望,概括写作特点,借种树喻育人。
赏桃花教案篇7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赏桃花教案7篇相关文章:
★ 雨巷教案教案7篇
★ 剪纸教案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