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书写活动总结是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活动总结的撰写,我们能够了解活动的参与者群体和他们的需求,以下是好文笔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磨课活动总结7篇,供大家参考。
磨课活动总结篇1
为了全面、扎实、高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联校尝试和探索着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磨课活动总结。活动方式有集体研讨式和校际间联合式。本次以集体研讨式为主,确定的主题是“磨课”;校际间联合式各校要自主结合,长期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有教研人员参观承办校的校园文化、观看“阳光大课间”、听评课。执教教师熟悉教材、教学方法灵活、能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教学效果好;听评课教师踊跃参与,认真听课,评课时积极发言,收获颇多。这种方式利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们互相学习与交流,能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开展活动前联校把活动方案发到各校,通知承办学校,做好教研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也是对该校的校园环境、教学常规、学生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改革等进行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也就对该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督导的效果,发挥了“教研+督导”的作用。通过听课、集体评课、问题交流和写听课心得,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一次一主题,一次一活动,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发挥了“教研+反思”的作用。通过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学校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良好习惯、备课作业材料等进行展示和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发挥了“教研+提升”的作用。
通过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联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更真、更实、更高效,较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疑难和困惑,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全体听课教师反映和听课评价表量化评价的结果,两位教师教学效果好。吴明国、王维两位教师被评为镇级优质课教师,特发奖状以资鼓励。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快速发展,结合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各校校长要把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向教师讲明白,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活动;承办学校要充分准备,把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品味;参加活动的教师要按时到达指定的教研地点,要按规定上交活动材料。
磨课活动总结篇2
进入20xx年11月下旬,参与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由王丽老师执教《搭石》。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在一次次思想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颇多。
一、研修组成员对磨课流程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指导教师、教研组长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执教人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最后教师完成总结反思。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
二、对王丽老师执教的《搭石》的认识。
这节课围绕中心句、重点词展开多元的读,充分渗透新课标新思想和新课改理念。具体表现在:
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突破重难点。
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教师不作秀,不作假,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无论是导入新课,环节之间的过渡,句段的联系都兼顾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统一。词语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课中,王老师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人影绰绰”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运用、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融入了情感。
2、留下思维空间,再现文本美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像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得更远,让家乡的美再次闪现。
通过这次教研研修明白要想磨出一节好课,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试教,不断的修改,才能成为一堂优质课。而正是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的与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才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
磨课活动总结篇3
为了继续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打造联合初中教科研特色,根据该校教研工作安排,11月7日至9日,该校数学教研组第十五次开展“一课三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活动。
11月7日,该校数学组召开了“一课三磨”准备会,确定磨课的年级为七年级,磨课课题为“解一元一次方程(1)”,确定了课堂教学环节组、课堂提问组和前后测组的人员分工,确定了上课的教师,并开始集体备课。11月8日,数学组再次召开会议,讨论、修改教案和课件,确定了“一磨”的教案和课件。11月9日上午第二节课,卢义军老师开始在七(1)班上课。课后,课堂教学环节组就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新知的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每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细致的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组就提问的有效性、提问语言的准确性、提问的形式、提问的涉及面、整节课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等提出修改意见;前后测组根据学生课前、课后测试的结果,提升幅度,就教师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例题设计的科学性、重难点突破的技巧等提出修改意见。全程回放录像,逐一评议。全体成员再根据各组提出的意见,修改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下午第二节,赵呈意老师在七(3)再次上课。“二磨”之后的课堂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思路清晰简洁,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课后,磨课组成员进行第三次磨课,最终“磨”成一套符合该校实际教学的教案和课件。
“一课三磨”教研活动,集中了该校数学教师的集体智慧,提升了他们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体现了教研为实际教学服务的务实的教研理念;“一课三磨”活动也是该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校本研修的活动形式,体现了该校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校本研修特色。
磨课活动总结篇4
4月2日到4月3日,我校进行了以“保证课堂练习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数学磨课活动,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杨老师和区学科带头人杨慧、戚南凤和陆凤儿三位老师,在这几位老师的亲自上课引领,面对面指导下,在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这次磨课活动非常成功,老师们受益匪浅。
一、磨课过程是避免重蹈覆辙的过程
在磨课教学中,执教教师能根据自己上节课中所出现的缺陷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思,扬长避短,听课的教师根据课堂上的生成及时向执教教师提出合理建议也同时引起自己的思考,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避免重蹈覆辙,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更加完美,也让执教教师的个人优点发挥到极至。如俞盛老师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第一次试教后,指导教师杨慧老师在计数单位的认识和练习环节重新进行了修改,使第二次的课堂更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一题多练更好地凸显了练习的有效性及层次性,保证了课堂练习的量及作业时间,给予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既达到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磨课的过程是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执教水平的过程
为了举行这一次磨课活动,执教的三位教师进行了精心准备,花了不少心血,如王妙红老师找了一直困惑于她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课进行教学,课后积极向指导教师戚南凤老师讲解自己的困惑,请教教学设计的突破口,通过提炼在第二次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磨课活动不仅解决了她教学中的疑惑,同时更使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得到了全面的认识。
三、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吸取精华找到自己教学特色的过程
磨课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全员参加,全过程陪同,为了能磨出好课,每一位教师可算是费尽心思,在磨课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步骤的实施中,足让教师受益匪浅。在磨课教学前,通过借阅,查寻资料,同时又几经易稿,几经推敲;在磨课教学中,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自己的教学平台,如马优芬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在陆凤儿老师的指导下,第二次的教学更加简洁流畅,给了学生大量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听课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以及教研员的全面周到专业的分析,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既能跳出课堂看课堂,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课堂,又能反思出课堂的不足,及时向四位专家请教,使这一次的磨课活动成为人人的磨课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还体现了教师执教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两者得到和谐促进
这次活动结束了,然而值得我们思考、摸索的问题还有很多。感谢杨老师和三位学科带头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分析教材,修改教案,一次次地听课评课,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才有了新的突破;因为有了她们的引领,我校数学教学方向才得以明确。
磨课活动总结篇5
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充满许多期待,伴随着磨课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期待在惊喜不断中逐渐变为现实。七彩的果实在磨课中渐渐成熟,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沁人心腑的诱人的果实飘香。本次磨课活动,我们确定了研究问题,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真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课例打磨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语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一、不是教“启示”,是教“启示是怎么来的”
从教十八载,一直任教小学语文课程,多次教授《钓鱼的启示》一课,每一次授课,总是习惯性地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获得的启示,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尽管也引领学生朗读感悟,看到学生似乎麻木的表情,看到学生的眸子中没有焕发出我想象中的获得新知澈亮,我的心也似乎凉了半截。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父子俩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的心情变化。通过换词练习、对比阅读、朗读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等多种方式体味这种心情变化的自然与艰难,最后总结出“钓鱼的启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的豁然开朗与课堂表达的精彩纷呈让我们看到了调整授课思路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想,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把焦点集中在“教什么”之后,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还只是一个开始。
二、不是教“心情变化”,是教“怎么写心情变化的”
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仅仅“教课文”,而应该是落实到“教语文”。教学《钓鱼的启示》,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把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父子俩的心情变化”,尽管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这样做依然停留在了课文的文本层面,并没有走出文本。尽管学生的朗读有了起色,甚至于有的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可是,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什么了呢?如果说,只是学到了父子俩的心情变化,这不依然是“教课文”吗?
阅读《钓鱼的启示》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结合本课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具体到这篇课文中,也就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这样一想,问题就明确了,“学习父子俩的心情变化”是表面的,而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的方法才是较为深层次的学习。也只有这样做,才初步完成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的转变。
“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
三、不是“教语文”,是“教语文”与“学语文”的统一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的归宿是学生的“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具体到《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怎样才能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的方法呢?这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采用换词练习、比较阅读、朗读感悟等手段学习课文的第3、4、5自然段,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教学十分流畅。如此,再回顾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变成了“运用换词练习、比较阅读、朗读感悟等手段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心情变化的方法”。这样描述的教学目标,不但做到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学习目标,而且细化了语言文字学习目标,这也是我们本次磨课活动的第一个研究问题。
老师如此教学,一定能够达成目标吗?也就是学生一定能学会吗?有时,即使学生学会了,也需要一个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3、4、5自然段后,体会到了从“得意”到“急切”的心情变化,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接着,老师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7、8、9自然段,继续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体味从“沮丧”到“依依不舍”的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朗读感悟。如此以来,也就做到了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就是我们在本次磨课活动中确定的第二个研究问题。
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知道这是一个艰辛的教学研究过程,从研究目标的确定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再到第三次教学设计的完美呈现,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热情。同时,在课例打磨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到教学实践转变的转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向着语文教学的本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磨课活动总结篇6
接到磨课通知后,我们语文组老师立刻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学校有关磨课的要求,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拿出了最佳授课方案,集体制作课件,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一磨”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较紧张等,林老师主任提出了一个让师生互动的建议,又花了很多时间帮我们改进课件。针对这些情况,“二磨”的教师调整了教学结构,加大了课堂容量,把课堂设计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师生互动操作恰到好处。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
经过磨课,我感触颇多:
一、点滴收获:
1、感悟磨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其次,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2、感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由于新教材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弹性较大,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有较大的空间。在磨课中,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
二、需要努力的地方。
1、教学旧模式的惯性定势还在教学中出现。
2、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3、备课中备学生没有备教材处理得好。
4、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磨课活动总结篇7
今年暑假,当我刚听说“磨课”一词时,我感到很纳闷,什么是磨课?课怎样去磨?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后来,我阅读了有关文件,听了联校有关领导的报告时,我才茅塞顿开。“磨课”就是用心思考,深入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一堂课,“磨课”是把一节普通的常规课打造成一节优质课的过程。
“磨课”活动开始了。联校组建了所谓的名师团,到下面学校去“磨课”。我做为名师团的一员,深感愧对这一称号,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下决心一定要不负使命,出色完成任务。
“磨课”前,我首先对所选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从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几次“磨课”活动,我发现和相对应的被磨教师相比,其实我们各有所长。可能是自己听的课多点,看的书多点,被灌输的新的教学理念多点的缘故,我的教学方法和他们相比比较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起到一个引领、组织、激发、点拨、合作、提升作用。被磨教师的业务能力都非常强,特别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到震撼。和我对应的几位被磨教师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但他们的工作态度、学习精神是我没想到的。每次听他们的课,虽说是听的家常课,但课中的设计,从教材的设计到教具学具的设计甚至是问题的设计,都做得非常到位,非常细致。可见平时工作的扎实,课前的用心。
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活动,我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被磨学校的相对应教师,而他们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磨课”不仅让被磨教师得到了专业提升,而且让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是我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磨课活动总结7篇相关文章: